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云南日报 > 新闻报道 |
高校开学的日子里,有一群人总是在时钟指向晚7时左右时匆匆奔向高校成人教育学院。不管在寒冷的冬日,还是在 汗流浃背的夏日,这群人都会给成教院带去生机。近日,记者在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看到这样一幕,当夜色降临时,成教院 教室内的灯纷纷亮起来,通透明亮的教室在黑夜中显得尤为宁静和暖意融融。7时许,裹在厚厚冬衣中的学生们纷纷从四面八 方赶来,或骑着自行车、或骑着摩托车、或开着汽车。顷刻间,车占据了整个操场。而啃着面包、捧着盒饭的学生则是间或可 见,这一群人就是被称为“夜大一族”的年轻人。他们称上“夜大”是繁忙生活中的调味剂,是自己不虚度年华的好去处。 从60年代开始,“夜大”对人们来说就不再是陌生的词语。据了解,云南省15所高校设有“夜大”,“夜大”目 前在校生7000人左右,与“夜大”刚刚出现时相比人数增加了10余倍,与前几年的人数比刚好持平。由于受距离限制, 离学校太远的人无法上“夜大”,因此上“夜大”的人数远不如函授的人数。目前,云南省“函授夜大”学生有数万人。 “夜大”对学生们的魅力所在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渴望通过“夜大”获得什么呢?据了解,仅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 院就有“夜大生”4000余人,设有10余个专业,尤以计算机、英语、文秘为热门专业。该校英语专业从1993年设了 第二学历,只要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均可报考。据该专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学第二学历的学生多数都不是为了文凭来的。他 们是为了深化知识、拓宽知识,为适应社会发展,为以后的工作创造条件才来学习的。而且近几年,学第二学历的学生年龄逐 渐趋于年轻化,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为自己工作铺路、打基础的也越来越多。事实上,要通过“夜大”拿到文凭 很不容易,学生要付出很多。由于工作与学习之间有时会有冲突,比如有的出差时间过长跟不上进度,只得半途而废。据介绍 ,云大成教院英语二学历一年级学生流失率很高,刚入学时一个班有50人左右,到毕业时只有20余人了,学“夜大”贵在 坚持。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的倪小姐是云大英语二学历的“夜大生”。她从1993年工作之后就开始了边工作边上学的日子 。选择英语专业在于它更适用,是需要掌握的起码知识。而如今,她又有了明年考英语本科的念头。“夜大”投入的时间、精 力都很多,因此学到的知识更可贵。特别是一些已为人父母的“夜大生”,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务带孩子,抽点时间出来实在 不易,更是难能可贵。大多数“夜大生”抽时间出来苦读的精神值得称道。下面这位快满50岁的中年人就是其中一例。他叫 刘云详,在昆明旅游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某中心任党委书记。1984年,他参加自学考试拿到商业经济专科文凭。去年,他再 次跨入学校大门,在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起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来。他说,初中毕业时想上学却又下乡做了“知青”,刚 开始自考时,就努力地学习拿到了文凭。现在是知识经济年代,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自己离退休还有10多年,需要尽量学, 尽量接触新鲜事物,因此选择了学计算机。刘云详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他喜孜孜地说父子同是大学生,真难得。 如果说,有的“夜大生”是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才去学习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话,如今在读新闻专业的小学教师翟雯 对“夜大”的认识则让人感动。她说,到“夜大”学习已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一种习惯。学校放假之后,会觉得 心里空荡荡的,不太适应。1989年,中专毕业的翟雯就开始了新一轮读书生涯。工作之余,她通过自考拿到第一个大专文 凭---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后,通过“夜大”她又拿到英语大专文凭,再以后又拿到新闻专业大专文凭。如今,她上着新闻 专业的本科班。10年来,她一直孜孜以求,不断地上着“夜大”,学着知识。她认为上夜大可以学到更多新东西,不光是知 识,连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意识都在不断提升。对于翟雯来说,“夜大”还成为她的红娘。上新闻专业专科时,她认识了现 在的丈夫。1997年上新闻专业本科时与丈夫同班,去年5月两人喜结良缘。如今,夫妻双双读“夜大”。实际上,像翟雯 夫妻一样的情况还很多,因此,有人戏言,上“夜大”能寻到志同道合的伴侣。 目前,“夜大生”在渴求知识、渴求文凭的同时表现出更多的“实用主义”。从夜大生选择的专业来看,前几年热门 的会计专业,如今已经大量萎缩。因为人们在读书的同时,想到的则是社会需求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罗铟(滇池晨报)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云南日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