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新社> 新闻报道
 


盘锦市委副书记:辽河三角洲地域文化风姿初现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4月25日 10:53 中新社

  郭兴文自幼生长在辽河三角洲。对这片土地,他既了然于心,又深情满怀。他说,辽河三角洲过去是荒芜的地方,作为退海平原,这里开发得较晚,文化积淀不是很深厚;但作为一个地区,辽河三角洲总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土壤和积淀,关键是如何另辟蹊径把这种文化资源开发出来。

  因此,郭兴文在一九九四年末出任中共盘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开始负责这里的文化建设工作后,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具有辽河三角洲特色的盘锦地域文化,抓自己具有特色的东西,抓住一点,生发开去,进行提炼和升华。

  郭兴文认为,对于盘锦市而言,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资源为特色地域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从一九六七年开始,辽河三角洲开始了石油开发,石油产业在形成过程中,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英雄气概和辉煌业绩,都具有很丰厚的文化内涵;这里是水乡,有二十一条河流穿境而过,且坑塘棋布,因此盘锦的“水文化”也很浓郁。

  盘锦市有一百五十万亩水田,平畴沃野,沟渠纵横,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又创造了带有水稻烙印的“稻作文化”。这里还有一百二十万亩苇田,是世界最大的苇荡,其产生的过程很神奇,因此在这里诞生了很多有关芦苇的神话传说,孕育了这里的“芦苇文化”。正是由于这里过去是不毛之地,关内迁过来很多人,他们在这里扎根垦荒,生存下来。从清顺治年间开始,到近年开发开放,这里的移民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包括集体转业复员的军垦战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走“五七道路”的机关干部,石油开发的各路大军,还有辽西、四川、河北等地来的农民等。大批移民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文化因素,产生了“移民文化”和“屯垦文化”。

  集儒雅之气与豪侠性格于一身的郭兴文说,辽河三角洲上这种极富特色的多元化的地域文化,既体现盘锦人的性格特点,又体现其生活价值取向上,还能体现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盘锦市这几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组织作家、艺术家围绕辽河三角洲地域文化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了成果不少,如长篇小说《碱篷》,描写“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开发这片土地的经历。还有散文,描写辽河口的风物人情。在诗歌创作方面,作品颇丰,还成立了“稻香诗社”。值得一提的是油田作家郭全创作的《阿娟与她的丹顶鹤》、《黑嘴鸥与红海滩》两本儿童读物,在北京开创作座谈会引起广泛好评。这里的辽河古码头“田庄台”是近代中日甲午战争最后一战之地,盘锦人很敏感地发现了这个题材,投巨资拍摄了电视连续剧《甲午陆战》,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对于这里的其它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也在加紧保护与开发,如张学良将军故里、张学良创办的新民小学、张氏祖茔、日俄战争遗址、沙俄沉舰、历史名人传说等。

  去年底升任中共盘锦市委副书记的郭兴文对今后辽河三角洲地域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又有一番新的思考。他的想法是,现在盘锦是经济大市,因此要瞄准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主攻方向是地域文化;二是要组织文学艺术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多实践、多探索、多出精品;三是要大力发展地域文化的相关产业,“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自我更新机制的文化产业体系”。(中新社记者金果林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新社>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