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
老 刘 如今报刊杂志走向市场,一份报纸、杂志发行量大小,往往取决于“可读性”;电视频道越来越多,收视率有高有低 ,决定的因素则是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即使围坐就餐,也有此类说法:这桌菜价值不菲,但“可吃性”不高。据说美国如 今出现了一种新概念,叫做“可就业性”,其中含义不难明白。 “可就业性”也就是可被雇佣性,反映找工作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受欢迎、受重视的程度和可选择的可能性。美国始 终保持一定失业率,意味着只有大部分人拥有就业机会。一个人劳动力的素质好,被雇佣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多,故提高“可就 业性”成为一种观念、一种目标、一种“情结”、一种时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我国,全民无就业之忧的计划经济时代一去 不返,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进行配置。配置则意味着选择,有选择就难免有不被选中的。所以 失业与就业将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长久话题。尤其目前处在结构调整时期,下岗、再就业成为突出的矛盾,故提高国人的 “可就业性”意识,似比美国人更迫切。 一个人要想提高“可就业性”,增长知识、发展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首要的 还不是这些,而是一个思路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思路就是出路”一说;一个人的就业是面对市场而言,找工作的过程 也是“经营”自己的过程,故“思路就是出路”对个人的就业同样适用。从一般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系个人行为 ,政府固然有义务逐步提高对公民的失业保障,但找工作则纯粹是个人的事。 假如建立了“就业纯粹是个人的事”这种思路,人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就业目标、个人发展方向,有计划地补充“能量 ”、提高个人素质并学会有效“整合”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被用人单位青睐的 “资本”和条件,个人的“可就业性”就能大大提高。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