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
面向新千年,金融界人士普遍持乐观态度:武汉地区的资金将逐渐充裕起来。理由是近年本地区已经从“贷差”转为 “存差”,即金融机构的存款大于贷款,今年继建行率先进行不良资产剥离后,其他银行也正加快此项工作进程。届时,大量 “死钱”盘成“活钱”,将使“存差”不再仅是账面的富余。 但能否把银行流动的资金留在武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汉市的信用环境。人民银行一位负责人分析:银行商业化 改革,加上信贷体制变革,银行资金今后不再是取之于此,用之于此。一个城市除了要有项目外,拥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尤其是 信用环境,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有关方面对武汉市目前的信用环境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某银行总行曾一度将武汉地区列为信贷风险区;有的银行负责人甚至称武汉地区一些企业搞的是“赖债经济”。尽管 话说得不好听,但我市信用环境确实不容乐观。据人民银行统计,近年我市企业拖欠银行利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997年 比上年增长50%以上,恶意欠息金额占银行应收未收利息的20%左右。当时行家估计,每6元贷款就有约1元的利息收不 回来。 对于前期武汉地区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市高层给予了重视,并与银行一道开展了信用环境的整治工作。但现有的改善 不足以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银行放款,只有办理抵押才放心。作为贷款品种之一的信用放款,还只是极个别企业才能 享受的待遇;人民银行多年推行商业承兑汇票却最终只限于二三家有实力、讲信用的企业;为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我市组 建了担保公司,但参予合作的银行仍显得格外慎重;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近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出现这些问题,除 了银行的观念、管理水平等因素外,企业的道德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信用经济。此间人士认为,尽管缺乏信用的行为只是部分企业所为,但影响的是外界 对武汉地区的整体印象。横向比较,武汉地区的状况也许并非差人一截,但如果我们在这方面“醒得早”,先人一步改善软环 境,对新世纪武汉的发展大有裨益。 专家分析,过去大量资金南下冲着的是高利,将来资金流向更取决于信用环境这一基本因素。因此,信用环境意识不 仅应普及到企业,还要根植于全社会。 本报记者 黄斌 本报通讯员 夏成高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