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理应由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所构成,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从内部结构上看 ,它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相关联部分所组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从外部环境上看,主要包含管理创新、组织创新 和体制创新等,这是保证整个创新过程能够实现的基本条件。创新作为一个过程,其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创新的问题。 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必须要注意的几个关系 一是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和创新基地的关系。能否有一大批源源不断的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创新人才,并能够形 成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是保证国家创新体系功能实现的基础性条件。抓住了创新性人才这个根本, 就拥有了创新的主动权,就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必备条件。项目(包含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项目)是实 现创新的物质载体,人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国家创新实力的强弱具体体现在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水平,开发实力和产业化程 度上。特别在一些高技术领域,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一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会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形 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会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在国家层次上抓一批全局性的重大创新项目,这将会大大加快高新技术 产业的进程。创新基地的建设是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对那些单项技术,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难题,可采取课题招 标的形式,以松散的组织方式,人员是流动的,并不需要建立固定的创新基地。而对那些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课题, 则必须要有相应的创新基地来支撑,并要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开展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和创新基 地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基地,创新人才和项目失去了创新的物质条件;离开了人 才,创新工作无从谈起;离开了项目,创新人才和基地也就难以有用武之地。因此,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必须要处理 好人才、项目和基地的关系。 二是创新过程中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纵观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无不包含着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一 些大的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源头,发展基础都有着浓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背景,有些企业直接是由大学或科研院所演变而 来。产学研三方,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只要结合得好,形成合力,也有可能取得重大的创新成果。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 术创新;无论是高技术开发,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高技术研究;在创新的每一个阶段,每 个环节都有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形式多种多样,都有着机制、体制、利益和协调问题。构筑国家创新体系框架,推 动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和评价产学研合作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走出一条 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快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 三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关系。只有面向社会和国家安全需求,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创 新体系才具有活力,才能生机勃勃。这也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大的企业集团实现创新的成功经验。紧紧依靠市场,贴近市场 ,运用市场杠杆,创新才能成功,才能具有不断的创新潜力。但同时,政府行为对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行 为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制定政策,完善科技立法,健全创新环境,制定引导性创新计划,提供创新的资金支持和建立风险基 金,协调创新体系中各创新承担者之间的关系等。政府职能、企业行为和市场机制必须区分开来。这是优化创新外部环境所必 须的。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技术创新全面实施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四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 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创新系统,它覆盖了经济、科技和教育部门。从创新体系的组成上看,经济部门、科技部门、教 育部门体制改革的力度,适应市场机制的能力,体制之间的配套改革程度,都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技 术创新主体的经济运行部门和企业,其体制改革进展如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能否落实,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 动力和需求。企业改革不到位,就大大削弱了其对科技成果,创新人才的吸引力。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就会影响到科技政策的 制定,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科研成果的奖励和评价,科技人才潜能的发挥,也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会拉大科技与经 济结合的距离。教育体制改革得如何,将会直接制约着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 时代,创新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如果教育体制不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不能实施素质教育, 不能培养一大批适应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那就会不利于创新体系的建设,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经济 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是在构筑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外部环境体制创新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条 件,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几项关键措施 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 展的紧迫要求。为此建议: (一)继续推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确立。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关键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现代 企业制度,政企分开,给企业以经营自 主权,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技术创新和投入的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鼓励所有企业都能开展研究和开发活动,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要建立和 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技术中心,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到企业中进行技术创新工作。企业的技术改造, 技术引进也必须要以市场为牵引,注重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把创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把技术创新实 现程度作为考评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指标,促使企业走向技术创新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不断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潜力尚未得到有效 发挥。产学研合作要坚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产学研之间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合作体制,推动三 者之间的人员交流,相互兼职和在职培训。为此,要尽快制订有利于产学研之间人员流动,成果转化,实验室相互开放,成果 产业化过程中科技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股权收益等方面的有关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产学研合作各方的评价指标和机制,把技术 创新实现程度和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大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产学研走上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道路。继续加 快应用型研究开发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或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国家有关科技开发、产业化项目计划要加大对产学 研合作项目支持力度,形成合力,集中支持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意识的科学家、企业家。改革 人事制度,实行以全员聘用制为主的多种用人制度,鼓励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岗位聘任,利用稳定、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手 段,多途径多方式地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要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通过创新实践培养一大批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科 学家、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海外人才。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大胆起用青年科技人才,给任 务压担子,造就跨世纪的技术创新生力军。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要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 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 (四)继续增加对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技术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建立国家创新体 系过程中,增加投入是必须的。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以项目支持为主,实行课 题制,公开招标,择优支持。在国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同时,地方财政也要适当拨出专款建立创新基金。对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期、孵化期,对能替代进口和具有出口潜力的高新技术产品,要通过风险基金,金融信贷,贷款贴息来给 予资金支持。同时,要尽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技术创新。 (五)尽快完善有利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和加快技术创新的政策与措施。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实现 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其中包含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分配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成果评价与奖励政策等。政策 之间要做到衔接和配套。加快政策的调研和制定工作,尽快构筑起推动创新的政策框架,不断开拓技术创新新局面。(作者单 位:教育部科技司)杨东占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