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
将赖莎与戴安娜这两个名字连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有些怪异,因为除了都是名女人之外,她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 但是,这两个女人的命运,却预示了所有女人的命运--幸福和不幸福的命运。赖莎9月20日,全世界的媒体 几乎都报道了这样一条简短的消息:“据称,前苏联第一夫人赖莎-戈尔巴乔夫因白血球过多引发并发症,今天上午在德国曼 斯特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67岁。” 就这么简单。和戴安娜去世时传媒铺天盖地般的狂轰滥炸相比,简单得近乎于寒伧。 随后的几天,陆续还有一些报道: 21日傍晚,赖莎的遗体被空运回莫斯科的伏努科沃机场,飞机是由俄罗斯政府根据叶利钦总统的命令专门为她 提供的。 23日,赖莎的葬礼在莫斯科举行。她的遗体被安葬在莫斯科名人公墓,参加葬礼的有叶利钦夫人、俄前总理普 里马科夫和戈尔巴乔夫一家的亲朋好友等数十人。同样的简单,和戴安娜那个万人空巷举世瞩目的葬礼相比,同样简单得近乎 于寒伧。 若不是还有一些细心人,赖莎--尽管她曾贵为第一夫人--的名字,也许将从此销声匿迹。 一些人发现了一些细节。 第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细节,应该是紧随灵柩之后走下飞机舷梯的戈尔巴乔夫的眼睛。面对着摄像机镜头,那双 饱经沧桑的眼睛里满是泪水和哀伤,还有痛苦,还有绝望,还有一丝惊恐。这些表情如此真实而强烈,它们糅合在一起,同时 出现在一个68岁的男人脸上,实在不能不令人心悸。 再一次引起人们注意,是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电视采访中露面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总书记,不再是 一个安闲自在的退位政要,他只是一个失去了爱妻的老人。丧妻的打击是那么明显,他显得憔悴甚至麻木,他哽咽着说:“在 这个年纪分离,真是太难以忍受了!” 于是,人们想要知道他曾怎样生活。 于是,人们知道了赖莎和戈尔巴乔夫的爱情故事。甚至有报道称,这是“本世纪最后一个爱情故事”。 1953年9月,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4年级学生戈尔巴乔夫,与同在哲学系读书的赖莎·季塔莲科结为夫妻。 此后,他们的婚姻整整持续了46年。 46年来,跟随着戈尔巴乔夫,赖莎从一个来自阿尔泰边疆地区的年轻姑娘,一步步走向第一夫人的位置,并且 为那一时代全苏联妇女所仰慕。她也许是第一夫人中为数不多的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并在莫斯科大学任哲学讲师多年。她的 漂亮、优雅和得体一直为人所称道。 是她在世人面前彻底改变了苏联第一夫人的形象,在她之后,不知是否还能有人再承她的衣钵。她使那些衣着考 究的英国人、法国人或美国人惊讶地发现,除了邋遢寒酸的老大妈之外,苏联第一夫人竟然可以如此美丽,如此精致,如此高 贵!她搅动起时装记者们兴奋的神经,她吸引了无数惊叹的目光,她甚至能使美国第一夫人黯然失色。尽管她为此痛受国人指 责,但她不在乎--毕竟,她丈夫正领导着一个大国与西方抗衡,既然她有能力在另一条战线大获全胜,她为什么要放弃呢? 是她无条件地支持着戈尔巴乔夫,无论他得意还是失意,无论他是总书记还是普通人。当戈尔巴乔夫在位时,她 插手他的一切事物,包括他出访时的穿着、食宿以及会谈的每一细微末节。他们讨论一切国家政事,她陪同戈尔巴乔夫频繁地 出国访问,她还在戈尔巴乔夫的支持下推广了苏联文化计划。这些举动不止一次地为她招来怨恨,人们不明白,她为什么不能 像其他第一夫人那样,规规矩矩做个家庭妇女?她为什么非要四处招摇,大出风头?她有什么权利躲在丈夫背后,对国家政事 指手划脚? 坚强的赖莎在前苏联中规中矩的阴影中走过来,没有人能体会出,她承受过什么样的压力和责难,也没有人能准 确地了解,她付出过什么样的代价。她从不肯让步,哪怕让自己稍稍变得中庸一点也不肯。 一切皆因有爱。 她永远都知道,在她的背后是有一个人可以依靠的,即使所有的人都离她而去,她背后的那个人仍然会爱她如初 ,这使她安心。事实上,她也许从来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她的所做所为都来自于爱。在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被迫退位后 ,她支撑他,保护他,尽全力解除他的压力。在她的积极筹划下,戈尔巴乔夫基金会顺利组建。即使是被软禁在克里米亚的日 子里,她仍然尽量在他周围营造一种正常的家庭气氛,帮助他渡过难关。正如一位莫斯科记者所说:无论人们怎样看待她,她 都认为,自己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的妻子,其它一切无关紧要。他们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二人世界,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在他们46年的共同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而一个婚姻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就不能不 令人敬佩,更何况在他们苦过乐过,辉煌过也平淡过的婚姻中,他们始终相扶相携,相濡以沫。戴安娜 写下戴安娜的名字时,心里有些不安。真愿这个美丽的灵魂能在天国里寻到安宁,从此不再被世俗所惊扰。 戴安娜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6岁时她的父母离异,她和弟弟分由父亲照料,但她与继母的关系始终紧张。9岁被父亲送进寄宿学校读书,后 又转入一所女子学校,成绩一直不好,多门功课不及格。16岁后就不再读书,父亲把她送到瑞士接受社交训练,回国后在一 家幼儿园就职。 尽管童年缺少母爱,但戴安娜本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 她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也许只是因为那条路看起来更平坦。 19岁那年,她带着无与伦比的美貌,或许还带着一点儿年轻又美丽的少女所惯有的自信,以及对浪漫爱情的憧 憬与渴望,走进了英国最显赫的家庭,把一个鲜活的生命交到了那个年长她12岁的男人手上。从那一刻开始,她的不幸就注 定了,她所有的噩运也从此开始。 从19岁到36岁,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戴安娜其实一直生活在光怪陆离的虚幻之中,以致于变成了一个空泛 美丽的神话。她无疑是全世界曝光频率最高的女人,无论是在她生活的英国,还是在遥远的非洲,凡有人群的地方,人们每天 都能从数十种报纸、杂志或电视频道上看到她,她那精致得近乎完美的笑容成了英国的象征,远比她背后的皇室更为世人所熟 悉。 她把美丽与时装结合在一起,让世人眼花缭乱。时装界公认,她毋庸置疑地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连她那个典 型的发式,也被命名为戴安娜式。曾有一本杂志报道过,她每星期用于购买服饰的钱,大约要4000英镑。她穿过的每一件 时装都高贵、华丽、独一无二;她的发型和妆容永远一丝不苟恰到好处;她从头到脚的每一件行头,都不是平民百姓所能问津 。 她为传媒带来巨大利润。登有她照片和逸闻的报刊总是抢手的,所以那些狗仔队才连死都不放过她。在这个绝对 强调个人隐私的时代她绝对没有个人隐私。传媒津津乐道她的真真假假的花边新闻,习惯得仿佛像每餐之后喂给大众的一块甜 点,却忘了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没有爱的女人。 不幸的戴安娜。她拥有令无数女人垂涎的年轻美貌,她的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她达到了无人能够企及的顶峰,然 而,她没有爱。连最平凡最贫困的女人都能够拥有的东西,她没有,而爱却是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 婚姻带给她的幸福充其量只有短短的几个月,甚至有传闻说,在他们蜜月期间,查尔斯也不曾中断过与情人的来 往。这个寄托了她一生希望的男人不爱她,他很可能从未爱过她,他的爱早已给了另一个女人。其实这一点也不足为奇,受着 王室全方位完美教育和熏陶长大的查尔斯,和一个来自平民社会,根本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幼儿教师之间,会有多少感情的交流 与沟通,会有多少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思维方式甚至共同的生活习惯呢?相比之下,卡米拉显然更适合他,尽管卡米拉既不年 轻也不美丽。 爱情的打击其实早已毁灭了戴安娜的灵魂,车祸毁灭的只是她的肉体。她得过厌食症,她曾因抑郁而长期接受精 神医生治疗,传闻甚至说她有过5次自杀经历,仅仅为了引起丈夫的关注。她努力地一再试图挽救自己的婚姻,只是,她的劣 势是致命的,他们生活的时间越长,年纪越大,他们之间的鸿沟就越显得无法逾越。 于是,戴安娜才变成了人们看到的那个戴安娜。她用金钱包装美丽,把自己的美丽尽情展示,她很可能是想用时 装与美丽传递给世人一种快乐的信息。 她做过很多善事。1997年1月,她曾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非洲安哥拉之旅,亲自踏进地雷区视察,为全世界 7万多名因误踩地雷丧生和致残的无辜者鸣不平,呼吁全社会重视遗留地雷问题。她关心艾滋病患者,她把一个患艾滋病的孩 子抱在怀里的照片曾使无数人为之震撼。她为贫困者募捐,她尽力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她至少参与了150项慈善活动 ,并且是不下20个慈善机构的赞助人或主席。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她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英国特别大使”,向 全世界缺乏关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 她的快乐是不真实的,但她的爱却真实。 她的葬礼是在全世界几十亿人的目光中完成的。葬礼上有她的胞弟,她的前夫,她平生最爱的两个儿子。陪她共 赴黄泉的还有花花公子多迪--她最后的情人。 但始终觉得,戴安娜至死都是孤寂的,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她始终孤身一人,茫茫人海,竟没有一份爱真正独属 于她。 也许,她从未惧怕过死亡甚至渴望死亡。在她的双脚踏上地雷区的时候,在她拥抱艾滋病患儿的时候,在她的汽 车疯狂相撞的最后一刹那,也许,她的心正因死亡的临近而在快乐地大笑。 愿那颗不幸福的灵魂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找到幸福。幸福与不幸 一直相信,无论这世界怎样变化,女人的幸福都与爱有关。 赖莎是幸福的,在踏进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她的背后始终有一双关注的眼睛目送她远去。写这篇文章时,曾到因 特网上查阅她的资料,发现几乎再没有关于她的新的报道,这意味着,要不了多久,她就会被世人所淡忘。但是,有一个人肯 定永远不会忘记她,虽然只有一个人,对她来说却已足够。 戴安娜则依旧不幸。她的花边新闻依旧是炒卖的热点,她依旧热热闹闹地活在这个没有了她的世界上,她依旧常 常被当做餐后甜点。然而,茫茫人海,依旧没有人为她哀伤为她牵挂。 赖莎与戴安娜,愿这两个幸福与不幸的女人安息。 本报记者赵平 相关报道: 戈尔巴乔夫首次谈赖莎之死 相关报道: 戈尔巴乔夫要砸锅卖铁救爱妻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