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诺贝尔:20世纪科学的标尺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21日 16:00 北京晚报

  十月注定是科学的节日。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刚刚评出,今天就迎来了诺贝尔诞辰166周 年纪念日。诺贝尔,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发明了威力巨大的胶质炸药和无烟炸药;他拥有355项发明;他以毕生的财富创立 了诺贝尔奖励基金。诺贝尔奖以其真正的国际性和评选的严密性为世人瞩目,自1901年以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除了 两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原因所致的间断外,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诺贝尔的生命仿佛也因诺贝尔奖的存在而延续至今。

  据统计,迄今为止,已有近30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和名人墨客获得了诺贝尔奖。自1957年以来,先 后共有6位华裔科学家登上诺贝尔领奖台--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同获物理学奖;1976年,4 0岁的丁肇中获物理学奖;1986年,50岁的李远哲获化学奖;1997年,49岁的朱棣文获物理学奖;1998年, 59岁的崔琦获物理学奖。这是全球华人的骄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全部是美籍华人,毕竟这6位科学家没有一位出自于中国本土 的科研机构。

  因此,有人说,中国本世纪有两大憾事,其一男足无缘世界杯;其二,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虽是戏言,但其中 浸润着苦涩与无奈。

  中国科学家为何无缘诺贝尔奖?我国著名科学专家赵红州教授经过反复研究,将其归结为四点原因:其一、科学 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

  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是正常现象,因为我们努力得不够。获取诺贝尔奖,需要持续努力,甚 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入理解,我国正逐步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使整体科 研环境大大改善。

  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言,有人提出中国暂时不需要它,从近十年情况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课题涉及到理性 预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期权理论等等,获奖者美国人占了多数。而这些课题恰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全部被遇到了。中 国经济周期既有国际经济周期的共性,又有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特性,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过渡和经济改 革是二十世纪最令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中国经济学家置身其中应该是有条件在实践提供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获得理论创新。中 国经济学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解决中国过渡性经济问题而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现实的研究道路。本报记者郭强


相关专题:1999诺贝尔奖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