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凤凰周刊》第十期发表了沙林撰写的《解密远东朝鲜战争》,全文如下: 深秋之夜,研究朝鲜战争的作家王树增对我说,想想那些躺在异国土地上的战士,我什么都说不出来,他们那么年轻,他们是农民的儿子…… 他说的是朝鲜战争,那种无可名状的感受刺疼了他。今年是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王树增写了一本书,《远东:朝鲜战争》。很火,盗版比正版还多。 斯大林在最后时刻决定不再出动苏联空军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把北朝鲜的精锐部队包围在巨大的半块国土之中。联合国军的目标是:“摧毁北朝鲜的武装力量,可能的话在朝鲜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麦克阿瑟在东京通过广播电台向北朝鲜军队的总指挥金日成发出了投降敦促书。当天,金日成紧急召见中国驻北朝鲜大使,表示了北朝鲜人民军决不投降的态度。 金日成的次帅、内务相朴一禹带着金日成给毛泽东的急信赶到北京,请求中国给朝鲜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情况下,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北朝鲜人民军作战。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令。 “毛泽东最可贵的是他不怕强敌的精神。”王树增感叹,“毛泽东比斯大林和杜鲁门都胆大。”当彭德怀率38军、40军、42军、39军等50万大军即将进入朝鲜,毛泽东一封急电把他从鸭绿江边召回。 原来美国人正式越过三八线这一天,一架轰炸机误炸了苏联苏哈亚市一个机场。美国人恐惧万分,生怕触怒了苏联这头巨熊,连忙向苏联道歉,保证赔偿一切损失,并说要送肇事飞行员到军事法庭受审。一个星期过去了,苏联方面没有动静,美国人更加害怕了,认为俄国正在进行战争准备。实际苏联被美国的攻击能力吓坏了,斯大林在意识深处认为: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同美国打。于是给毛泽东发去“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不能出动”的电报。 没有空军的掩护,几十万志愿军将在朝鲜的丘陵平原中任美国飞机轰炸扫射,这仗是没法打的。毛泽东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他做出志愿军暂不出动的决定。同时让周恩来立即到苏联去,“还是恩来同志辛苦一趟”。 周恩来和林彪一起走向斯大林的办公室。林彪是来苏联养病的,周恩来把他拉上,因为见斯大林是重要而敏感的事,有旁证是必要的。 对于苏联空军不能出动,斯大林说:“如果和美国全面冲突起来,仗打大了,也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建设……” 周恩来说,如果苏联空军不出动,中国暂缓出兵。斯大林沉默了好久才说:“那么,就让金日成在中国东北建立个流亡政府吧。”联合国军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毛泽东再次面临抉择的艰难。他与其他领导人反复讨论后决定还是出兵。 以原始的农民军队抗击全世界都害怕的强大武装,这就是毛泽东。 中国军队突袭成功 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开打的第一仗,在中朝边境的云山。“中国军队几乎看不出队形的攻击人流在各个方向时隐时现,瞬间便冲到美军面前。”美军战史记载,“中国的炮火十分猛烈,一检查弹道,发现是二战中曾在斯大林格勒出现的、让德军胆战心惊的82毫米的苏制“喀秋莎”火炮。这种武器的出现,意味着进攻的军队不是一般的军队。” 一个中国士兵在部队受到机枪阻击时,绕到这个机枪阵地后,他有枪不用,而是抱住美军机枪手一起滚下山崖──类似的情景在中美两军第一次战斗中到处发生,美国人在“奇怪的呐喊声”中不断死伤,争相逃命。 美军吃了大亏,但麦克阿瑟还不相信是正规的中国军队,他不相信中国政府有这个胆量,敢跟他这个解放了整个世界的“远东王”领导的美国军队作对。 发生在云山的战役,被西方军事学家称为“一个不宣而战的战例”,“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中国战史称为第一次战役。 麦克阿瑟上了中国人一大当 按照毛泽东和彭德怀的设计,第一次战役,抓住敌人大意冒进和不知中国军队已经参战的情况,围歼美军一个整师和南朝鲜一个整师,但由于38军出师不利,没有完成穿插任务,40军受阻等原因,战役设想没有实现。 以后此类事甚多,美军强大的武力往往能使其在被围情况下,打开缺口,迅速逃逸。中国军队在血战中得知:美军与国民党兵不一样。 王树增说:抗美援朝史就是五次战役史,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了五次战役。此外就没有什么大规模的运动战了。第一二次战役我们全胜,第三四五次战役有胜有负,比较不如意的是第五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的计划在彭德怀心中形成,他在作战会议上说:“麦克阿瑟不是很狂妄嘛,不是瞧不起我们嘛,不是不相信我们大部队已经过江了嘛,我们就利用他这个判断失误,示弱于敌,诱敌深入,然后寻机歼灭之!” 麦克阿瑟不知中国人设下圈套等着他,下达全线进攻命令。第二次战役最先行动的是38军的一个先遣队,他们深入敌后,炸掉了一座公路桥,堵住了敌人退路,使38军得以围歼南朝鲜第七师。42军整建制消灭了南朝鲜第八师,这样,麦克阿瑟的右翼完了。 左翼的美国人也遭到重创。美国人遇到了一支世界上最勇敢,最奇怪的军队,他们惯用手榴弹,投出的手榴弹的密集程度令美国兵如置地狱。在狭窄的洼地里,拥挤在一起的美国兵无法躲避手榴弹,一个当年仅17岁的军械员克劳福德回忆说,手榴弹下雨般地在他身边落下,仅他踢出去的就有四十多颗。 美国人受到重创,但并没有被整建制地消灭。在第二次战役中,美军第2师、第25师、第24师和英军第27旅......全部陷入中国军队的包围之中。他们十几万人的活路全寄在一个叫松骨峰的地方,美军拚尽全力抢夺高地,屡受挫,最后松骨峰阵地上还剩下7个活着的中国士兵。但美军还是逃脱了被围歼的厄运。 这次战役中,作为美国人骄傲的海军陆战一师也被宋时轮率领的27军、26军、20军包围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但美国本土的海军陆战队总部的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轻松说:“有中国佬好看的了。” 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战前凭着直感、逆着麦克阿瑟的意思修建了简易机场,在即使是中国士兵已经冲上跑道和美军进行肉搏战时,跑道施工仍没停下。陆战队员们一边举枪射击,一边开着推土机。这个机场终于在陆战一师的撤退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挽救了成千美军的生命。陆战一师似乎也能死守阵地打硬仗。有个叫德洞岭的高地对于他们南撤至关重要。史密斯特派曾在硫磺岛与日军进行过惨烈战斗的连长巴伯率兵守卫。 战斗空前残酷,美军死伤过半,仍与冲进来的中国士兵展开肉搏。双方使用了能够使用的一切器械,镐、锹、枪托、刺刀和拳头。士兵扭在一起在黑暗中滚动,互相掐喉咙、挖眼睛、咬面部。山顶一度被志愿军占领,但很快又被美军反击下去……“接近早晨6时,随着一声尖厉的哨声,中国士兵迅速撤出战斗。” 这个高地最终未被志愿军占领,它对陆战一师的撤退起到了关键作用。 陆战一师确实是南朝鲜军和其他美国兵不能比的,竟然敢跟中国军队打肉搏战和夜战,但还是被中国士兵的勇气震摄了:“中国士兵突然就在大雪中出现,有的人脚上连鞋都没有,这令美军士兵在零下40C的气温中看上去简直如一种幻觉。 ” “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第一批士兵倒了后,第二批就跨过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批第四批。其不怕死的精神仿佛是殉教者,令美军官兵非常害怕。”(日本出版《朝鲜战争》) 毛泽东对金日成说:我为什么不能越过三八线南进 这时美国军队已经退到三八线一带,通过各种途径表示,保持三八线的稳定,恢复战前状态。如果中国方面同意停火,战争也许就结束了。但毛泽东对秘密访华的金日成说:“打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胜利了,但还不够,还要接着打。你敢越过三八线北进,那我为什么不能越过三八线南进?” 就中国军队是否停战,周恩来开列了三个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二、美国侵略军必须撤出台湾;三、一切外国军队撤离朝鲜。更让美国人惊慌的是周恩来指出:“将永远抹去三八线这一政治地理的界限”。 而彭德怀没有那么乐观,他给毛泽东打电报要求军队修整三个月,并且明确提出志愿军“不越过三八线”。他认为中国军队极度疲乏,而敌人大踏步撤退,其主力大都较完整保存。从军事上看,他们的撤退也是狡猾的,放弃了无险可守的平原。但毛泽东回电明确指示“要越过三八线”,认为这样将政治上有利。彭德怀因此陷入极大的矛盾之中。与此同时,一位后来改变美军命运的、极为狡猾慎细的美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在美国本土起飞,来指挥与中国军队对抗的十几万美军。 军事服从政治,彭德怀最终同意越过三八线。第三次战役因此开始。 195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六个军的几十万将士突然从茫茫雪地中跃出,冲向三八线。他们在零下20度的低温中冒着密集的火力,徒涉冰河,全线突破三八线。 由于南朝鲜军队的迅速溃败,美军防线暴露在志愿军攻击之下,李奇微十分愤怒,让美国大使带话给李承晚“让他看看他的军队是怎样在中共军队进攻面前像羊群一样溃逃的吧!” 1951年1月3日,李承晚宣布“迁都”,汉城顿时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至少有一半市民(约50万)决定再次逃亡。 李奇微站在汉江桥头看到:“几十万的难民背着包袱、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向汉江边拥去。狭窄的浮桥由于挤满车辆和人流而摇摇晃晃,不断有人被挤掉到冰河上,凄凉的叫喊声在风雪之中令人毛骨悚然。 李奇微几乎是最后一个撤出汉城的美军,他收拾起桌上的全家福照片,然后在墙上写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苏联人骂彭德怀是军事保守主义者 彭德怀等将领都经历过无数次战役,对战争中的伤亡不会过于伤情。但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官兵的伤亡速度数量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感情承受力。 中国军队到达了三七线,彭德怀下达了一道引起激烈争论的命令:全军立即停止追击。 没有人比彭德怀更了解中国军队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此时,志愿军都拥挤在三八线以南的狭窄地区,所有部队都缺衣少药缺粮食。士兵中疾病蔓延。光冻死饿死的非战斗减员就有数万人。而志愿军官兵普遍觉得很“憋气”。伤亡不小,歼敌不多。三次战役加起来才万把人,和国内解放战争没法比。 苏联驻北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对彭德怀突然停止进攻极为不满,他对斯大林说,彭是“军事上的保守主义”。彭德怀火冒三丈:“拉佐瓦耶夫?他打过什么仗?第二次战役时我们停止追击就是他不同意……” 金日成对停止进攻更是想不通。在和彭德怀的讨论中,他一再要求彭德怀命令全线部队“继续前进”,两个人因意见不同而不欢而散。毛泽东发来电报,同意彭德怀的观点。“彭德怀的意思很明白:中国士兵的血也是血。”王树增说。 60军180师全军复没 如果几十万中国军队继续南进的话,将正好落入李奇微的圈套。在三七线上,联合国军以逸待劳,修筑了十分坚固的工事,等待着饥饿和缺乏弹药的志愿军士兵闯入火网。同时,善于两栖登陆作战的麦克阿瑟决不会放过从东西两边海岸夹击的好机会,那样,中朝联军就要陷入灭顶之灾了。 王树增说:确实,李奇微的到来,是志愿军厄运的开始。在骊州的第八集团军指挥所里,李奇微对中国军队入朝后的所有战斗记录凝思了3天,终于发现了中国军队的“命门”所在──每次中国军队的进攻到第七八天时,就没吃没喝没弹药了,不撤也得撤。李奇微称之为“礼拜攻势”。他因而总结出对付的办法:当凶猛的“礼拜攻势”接近尾声时,以强大的反击力量立即投入前沿,向弹尽粮绝的中国军队毫不迟疑地扑上去。用火海方式实施火力摧毁,以杀伤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彭德怀下令停止进攻,美军反而来劲了,回头就咬,李奇微把这次北进反攻称之为“霹雳作战”。彭德怀给毛泽东发电,建议“拥护停战”。停战两字从中国最英勇无畏的将军口中说出,可见战场局势之危。毛泽东的不同意是可以预料的,但其回电还是令彭德怀大吃一惊:立即发动第4次战役,进攻三六线。 领袖之令不可违,彭德怀只得弄了一个妥协的方案──通过阻击和运动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这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进攻了。所有的战斗都异常残酷,在修理山、在泰华山、在汉江南岸,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阻挡李奇微的火海战术。 第四次战役打得并不如意,接着是第五次战役。这次战役有志愿军永远的伤痛──60军180师被联合国军包围,全军覆没……王树增感慨地说,第四、五次战役最后的结局最终使毛泽东和彭德怀认识到,在朝鲜打美国人与在国内打国民党根本不同…… 杜鲁门此时急切希望结束战争,认为长期陷在朝鲜战场是中了苏联人的圈套。而中国领导人需要面对更为重要的台湾和西藏问题。况且已成功地制止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 经过一系列外交斡璇,杜鲁门向远东最高司令官李奇微发出指使,要求他一字不差地执行并向朝鲜共军司令发出:“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以后停止朝鲜的敌对行为……我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役。却有无数次阵地对攻战,最著名的是在上甘岭发生的。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正式签字。战线突然沉寂下来,前沿上双方官兵从战壕中探出头来,然后一起欢呼。几个中国士兵溜达到美军阵地上,拿出几粒糖果和一块手绢要送给美军士兵。 彭德怀走上了前沿阵地,几个小时前这里还在战斗。一队担架抬着志愿军战士的遗体走下来,彭德怀掀开每一个担架上的白布,眼睛里渐渐充满泪花。他哽咽地说:“就差几个小时,他们这么年轻……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掩埋好,立上个牌子……” 走下阵地时,彭德怀突然命令吉普车停下,他在泥土中拣出一只满是弹洞的白搪瓷杯,上面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很久以后,他还喃喃问:“这个兵,牺牲了?还是负伤了?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