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今天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沉浸在一段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中。 晴空下,一条写着“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展览隆重开幕”的标语横悬在军事博物馆的顶部。在博物馆三楼东厅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里,50年前炮火纷飞的战争,凝固成了画面;50年前伸吐着火舌的枪炮,成了珍贵的展品;50年前还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大姑娘,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早已远离了硝烟、远离了战争的今天,当我们走入纪念馆,再去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枪炮声仿佛重新在我们耳畔响起。 今天是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了整整50年。 一 “我住在这位姓李的阿妈妮家的时候,她家里有一个16岁的女儿,她当时想让她女儿嫁给我,我差点成了朝鲜的女婿。”原《解放军报》摄影记者、在朝鲜战场上担任志愿军总部记者的林志常老人指着一张巨幅照片,笑着说。 这张摆在入馆处西侧的照片,紧挨着毛泽东主席书写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题词纪念牌。照片拍摄的是一位朝鲜的阿妈妮在志愿军回国时,与一名志愿军战士紧紧抱在一起依依惜别的场景。 “这张照片是在上甘岭脚下一个叫沙里院的地方拍摄的,照片上的这位战友,阿妈妮和我都不知道叫什么,这纯粹是感情最真实的流露。” 展览馆里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照片有上百幅之多,每张照片后面都有一段感人的历史。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也让今天的人们在伸手间走入了历史。 二 展厅北侧,有一段几十米长、模仿上甘岭战役里的坑道的模型。在这段模拟坑道里,参观的人仍可以摸到当年志愿军战士们用过的铁锹、十字镐等工具,还可以看到战士们用过的生活用品、自制的小提琴、二胡等乐器。 74岁的石益表在上甘岭战役时,曾连续在坑道中呆了40多天。“为了便于侦查敌人,我们的坑道挖在朝鲜最高的山——五圣山的山峰。那段时间,正值冬天,气温在零下42摄氏度。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战士们从山下背上来的,背上来后,身上累出了汗,都不敢休息,因为一休息,汗就要变成了冰。” 在谈及坑道作战时,老人开心地笑了。 “我们在坑道里观察。美国的汽车队来了,我们就通知部队,先打掉领头的汽车,再打掉最后一辆,中间的想跑也跑不动了。美国鬼子十分恼火,但就是没有办法。 “在坚守坑道战斗中,水是最紧缺的。为了弄到水,很多战友牺牲了。后来我们就找一些潮湿的石子含在嘴里解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含上斤的石子。”说着说着,老人的眼睛湿润了。 在展览馆里,上甘岭战役布满了两个展台。被炸断了50多次的电话线,一锹挖出的有70多块弹片的岩石砾,上甘岭上累累伤痕的树木……血染的军装,英雄用过的机枪,缴获的美军武器,告诉了人们什么叫做勇敢,什么叫做无畏。 三 一个一米多长、白花花的铁皮箱子,安静地躺在展览馆的南侧,但在50年前,它却是令“联合国军”丢魂丧命却不知为何物的“中国军队研制出来的新型武器”。 “其实,这就是美国‘野马’式战斗机扔下来不要的副油箱。在一次战斗中,我们的武器打光了,美军一个有近千人的加强营包围了上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就把这个副油箱装上炸药和引信推下山。这个大家伙,一下子炸死了近百人,震死的都有几十人,吓得美国鬼子直往跑,还以为是我们研制出了什么新型武器呢。”当年在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军械部的李福堂这样介绍这个“新型武器”。 被志愿军战士们制服的空掷炸弹及各种武器快陈放了整个展馆。有三名老战士,身穿志愿军服装,胸佩勋章,在一起合影留念。一位老战士说:“这个展览办得好,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没有现代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宁与发展,个人的幸福就更不谈不上了。我们要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富裕强大,那谁也不敢欺负你了。” 走出博物馆的时候,阳光普照。甜美的笑容、不息的车流展现在记者眼前。本报记者 袁正兵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