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5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在三千里江山上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中,多少中国人为前方志愿军将士的精神所鼓舞,在寄托美好祝愿的同时,也将“抗美”、“援朝”这两个名词频频为自己刚出生的子女命名。50年来,“抗美”、“援朝”们带着这场战争的历史痕迹,一个个到了将近半百的年龄,今天,他们工作、生活得如何?那段历史在今天的他们眼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本报记者昨天下午起分头追踪,寻访南京大街小巷中的“抗美”、“援朝”。 南京市区有233个“援朝” 追踪伊始,我们首先和南京市公安局的户政管理部门取得了联系,希望能通过他们查到南京市到底有多少“抗美”、“援朝”。南京市区250万人口,加上五县超过500万人口,查一遍人名颇费时间。他们大力支持,在工作中见缝插针为我们安排了上机查询,我们先从“援朝”查起,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电脑查询,南京市区共查到有233位市民的名字中含有“援朝”。查“抗美”我们不敢再“骚扰”他们如此费力查询,便进行了抽样查询,结果查得南京名叫“张抗美”的有6个,“王抗美”8个,“孙抗美”3个,“李抗美”2个,比起“援朝”,“抗美”也不在少数。 在查询“援朝”的过程中,由于是没有设定被查询者的年龄的,结果233个“援朝”中,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都是1950年至1954年这段时间内出生的,有些人的出生年份是1944年、1945年,该市公安局户政科的同志说,这些人很可能是在上小学时取的名或改的名,那时正值朝鲜战争期间,父母随着当时潮流也给孩子取(改)了这样的名。 查询资料显示,绝大多数“抗美”、“援朝”都是50年代初的几年间出世。户政科的一位女同志回忆说,那会叫“抗美”、“援朝”真是一种时代的潮流,她记得当时邻居家有4个小孩,依次就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叫一遍自家孩子的名字,真个是有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在心间。 出于保密的规定,我们不可能从公安局获得“抗美”、“援朝”们的私人资料,并与他们取得联系进行采访。回到办公室,记者分头利用自己的亲友、熟人网络,展开搜索,看看身边能找到几位“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为国”“为民”四姐弟 打通徐援朝的手机时,没想到他比记者还高兴。这位1954年生的省纤维检验所业务科的副科长,一直以自己“援朝”的名字为荣,这些天也一直关心着电视、报纸上有关纪念志愿军入朝参战50周年的报道,听说记者想跟他聊聊自己的名字,徐援朝立刻爽快地打开了话匣子。 “我有点遗憾父母没有参加抗美援朝那场战争,不过,他们差一点真的上了前线”,徐援朝告诉记者,1950年,曾经是上海地下党的父母亲得知朝鲜战争爆发,我国要派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消息后,就报名参加志愿军。两人随即双双被批准加入志愿军空军,可是这时徐母怀孕了,最后是他们的两位战友顶替他们上了前线。 1951年徐家生下了长女,也就是徐援朝的姐姐,两位没有上成前线的志愿军将女儿取名为“抗美”。今天,在南京中央门街道工作的徐抗美正忙着张罗人口普查的琐碎事宜,但她一样没有忘记50年前的今天是个什么日子———一个跟她名字息息相关的日子。 徐援朝回忆说,他的名字叫了多年,叫得一直挺顺口,自己也挺喜欢。文革中的一天,派出所管户籍的警察光临了他们家,动员他改名,当时随着中苏交恶,中朝关系也受到了影响,而中国和越南此时十分友好,他们问徐援朝能不能改叫“徐援越”,徐援朝没有同意,他觉得自己的名字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必要动来动去。到了1972年,户籍警又找上她姐姐,因为尼克松刚刚访华,伟大领袖已经和昔日的美国鬼子握了手,坚冰打破,“抗美”好像也有点不合时宜了,他们建议徐抗美改名为“徐康美”,但一样没有结果。 徐援朝的父母后来又生下了他的一弟一妹,据说本来也要取名为“保家”、“卫国”的,后来觉得“保家”私心太重,便取名“为国”、“为民”。 徐援朝说,他父亲那一辈的战友中,子女叫“抗美”、“援朝”的颇多,他们这些“抗美”、“援朝”也经常在一起聚聚。采访中,徐援朝不停地给记者线索:南京军区有个许援朝,建行有个张援朝,513厂有个陈援朝…… 徐援朝也一直很关心有关那场战争的史料以及朝鲜的发展,去年朝鲜万寿山艺术团的歌剧《卖花姑娘》来宁,他和夫人买了票去看,这两天朝美实现历史性握手的新闻,他也十分关注。毕竟,他的名字中有个“援朝”嘛。 孙抗美: 一个志愿军老兵的女儿 48岁的孙抗美,是夫子庙地区金陵路居委会的主任。1953年母亲生她时,父亲孙恒润正在朝鲜前线作战,妈妈想来想去,就给女儿起了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抗美。妈妈说,这个名字既是对你父亲这段经历的纪念,也是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支持。 昨天晚上7时多,记者通过南京抗美援朝英模事迹革命传统宣讲团的周启学副团长介绍,几经周折在新姚家巷居委会办公地见到了孙抗美,她当时正在紧张地进行人口普查的统计工作。孙抗美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1952年从晨光机器厂参军赴朝参战的,当时只有20岁。从朝鲜回来后,父亲被分配到南京3304军工厂工作,一直到退休。她说,因为是抗美援朝老兵,这几天父亲的活动特别频繁,下午还刚刚参加了3304厂的有关庆祝活动。听说记者要找几位叫“抗美”、“援朝”的人聊聊,孙主任说,找我父亲就行了,他们厂里有好多人叫这些名字。 从小到大,“抗美”的名字经常成为他人疑问的话题,每一次,孙抗美都自豪地说,我是抗美援朝时期出生的,我父亲是一名志愿军!曾在南京自行车总厂当过车间主任和检验科长的孙抗美,也没能逃过下岗的命运。在下岗的一段时间里,孙抗美卖过东西、站过柜台、当过农贸市场的管理员,可以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现在,她们夫妻俩每月只拿千把块,还要养活一个读书的女儿,日子不富裕。谈到50年前的那场爱国战争,孙抗美很有“境界”地说,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我们当时还并不强大,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没有错。拒绝改名的叶抗美: 名字就是历史 1951年出生的叶抗美的父母没有上过朝鲜战场,也不是志愿军,他们当时只是南京一家工厂里两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但是当时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潮席卷着新生的共和国,这两位普通工人也深受感染,他们在1951年生下第三个女儿时,没有依照前两个女儿名字都是“叶秀×”的叫法,“父母曾经想给我取名叶秀美的,但最后还是取名叶抗美。” 叶抗美在渐渐长大后明白了自己的名字定格了一段让中国和世界都难忘的历史,而和她拥有同样名字的人也大有人在,显示了那个时期的一种集体意识。她至今清楚记得50年代末在三牌楼一所民办小学上学时,同班有位同学叫杨抗美,隔壁班级还有一对双胞胎姐弟名字就叫“抗美”、“援朝”。“那会感觉周围叫这样名字的人真不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感觉身边没有一个人叫这样的名字了。”叶抗美如今是金陵石化化工一厂幼儿园的教师,已经内退在家,通过该厂劳资科,我们查到全厂3000多名职工就她一人名叫“抗美”。 叶抗美学校毕业后就下了乡,在乡下,她没有太多地觉得“抗美”这个名字多么没有女性的意味,一直这样让人称呼过来的。叶抗美也有一次差点改名,八十年代中美关系发展迅速,她想,叫“抗美”好像火药味太浓了点,如果改成“康美”,取健康美丽之意,读音差不多,似乎要好一点。但最后叶抗美还是叶抗美,“抗美”似乎有一种诱惑和魔力,注定要跟与它有缘的人相随一辈子了。“名字就是名字,它是记录着历史的”,叶抗美最后的两句话道出了她全部的感受。本报记者赵剑波冯海青特约记者裘艳丽蒋书余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