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
集邮活动过度商业化 刚刚闭幕的’99世界邮展是中国邮迷真正的节日,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本次世界邮展参展邮集和观展人数都 创了纪录,尽管本次邮展的组委会将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参展邮集的展示评比中,但是除了人们排队观看三枚世界级珍邮外,荟 萃了竞赛展品“王中之王”的锦标赛和非竞赛类荣誉展品的4、5、6号展馆,却始终不如销售馆的人气火爆。当来自各国的 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的邮集来到我们家门口,却不能把人们从各种邮商的展销柜台吸引走的时候,我们确实有 必要认真思索一下,迈向21世纪的集邮活动是否过度商业化? 8月27日在国际展览中心3号馆,笔者在一部挂有大镀金奖的《新疆邮政史》前停了下来。这时,一位瘦高戴 眼镜、胡子形状非常独特的先生快步走来,掏出自己的名片,他是东京中国邮票研究会的会长中岛八十一先生,这部邮集是他 的作品。在简单的英语交流中,我对他将中国一个地区的邮政发展史研究得如此透彻表示敬意。我指着展框中一枚少见的客邮 封说,这个非常值钱。中岛先生笑了。他告诉我说:“集邮是我的业余爱好,它首先让我感到快乐而不是为我赚钱。”中岛先 生的话恰恰点出了当前我国集邮界最敏感的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集邮活动的商业化倾向。 目前全球每年大概发行1.4万种不同的邮票,如此多的邮票品种按理说为搞专题集邮的人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 地。但是,某些邮政机构受商业利润驱动,当发现集邮者对某一专题(譬如恐龙或者奥林匹克)感兴趣时,就发行大量高面值 的相关邮票,由于邮票面值与实际邮资差别太大,大量此种邮票无法用于实际的邮件寄递,因而几乎对专题集邮者失去了意义 。邮票的本质是用于邮寄的,国际集邮联合会在规范集邮活动时,其指导思想也是集邮要依托于邮政。而这类“集邮品”以满 足集邮者需求的面目出现,其发行者期待的是短期获利,没有着眼于长期投资的价值,实质上是一种投机行为。它欺骗了一些 初涉邮市的邮迷,损害了他们的集邮热情,也不利于二级邮市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99国际集邮学术研讨会上,中国集邮总公司副总经理高山说:“现在,集邮过度商业化倾向正在慢慢 地显露出来,但在开始时不易被人们察觉。邮政的集邮企业不能把集邮经营当作单纯的商业机器,当作赚钱的行为,而拉开与 大众的距离,否则早晚要走向其反面。目前世界各国集邮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浅层次上看,是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活动 的日益增多,人们选择活动的面很宽,集邮队伍有减少的趋势;从深层次上说,也是集邮过度商业化的结果。” 集邮的商业化倾向在全球普遍存在。集邮作为一种民间活动,邮政部门的拨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目前全球邮政 都处于体制改革的变动中,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邮品商业化,也是维持集邮活动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 。 新世纪需要新的方式 在邮展期间,最吸引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邮集是“实验类”邮集。“实验类”是本次大会组委会为了拓宽 参展面首次设立的参展类别,它允许组集者使用50%的非邮品,如:地图、车票、门券、磁卡、剪报,甚至连植物标本、奖 牌、菜单等都在允许使用的素材之列。“实验类”邮集在制作上也允许使用非传统的方法。这一方面为集邮阅历不深的青少年 集邮者参加高水平的集邮竞赛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大大丰富了参展邮集,使邮集更具有观赏性和个性化魅力。在获得本次 实验类最佳奖的邮集《中国戏剧》中,就出现了两只长近一米的戏曲舞台上常用的翎子;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将几十幅名人照片 编排在自己的邮集中,其邮集的黑色衬底在白色贴片一统天下的展馆里显得与众不同。 电视、互联网、CD、VCD的出现,大大增强了音乐、体育竞赛的观赏性,人们在家中便可参与这些活动;而 健身房、保龄球馆、卡拉OK也在争夺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在这种形势下,集邮活动若要对年轻一代产生吸引力,必须借助新 技术,吸收新观念,产生新方式。今年,澳大利亚邮政推出了个人邮票,就是在正式发行的邮票的边纸上,打印个人照片或签 名,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多写信,用这些极富个人色彩的邮票寄发贺卡和请柬。目前这种邮票还只限于澳大利亚国内邮寄,据 悉明年该国将在国际互联网上向全世界推出这种业务。在本次邮展期间,中国集邮总公司和北京市邮票公司分别推出的个人纪 念封和个人明信片也大受欢迎,排队制作的人络绎不绝。印度尼西亚邮政局还首先提出了“生态集邮”,用邮票和集邮的形式 从事环保活动。1998年生态集邮日被列为世界环境日的活动内容。 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子邮件和EMS特快专递都是不贴邮票的邮件,邮资机的发明和推广使大宗邮件上的邮票被“ 邮资已付”戳代替,这意味着新的技术开始改变邮政通信世界,集邮已进入一个不同于过去150年发展历史的新时代。 集邮的范围变得更加广阔了,例如条形码、由于体积过大而一直被收集者忽视的EMS封套以及美国、香港今年 刚刚发行的用于电子邮件的网络邮票等。这些没有邮票图案的邮政用品,是新世纪邮政发展的见证,很值得收集、研究。相信 在新的千年里,将有更多的类似情况,等待着集邮者去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21世纪的集邮肯定与过去有所不 同,但创造性地展示集邮信息和知识,最大限度地与人分享集邮的成果,这必将是未来集邮者的共同追求。 相关专题:万国邮联大会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