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羊城晚报 > 新闻报道
 


“拼命三郎”--记采访“世纪大典”的老记们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2日 16:29 羊城晚报

  本报北京专电:(记者肖执缨报道)昨天,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观看和了解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50周年庆典的壮观场面。作为传播这一世纪大典的幕后功臣,记者们是怎样工作的?

  参加天安门广场现场报道的1200多名中外记者是众多记者中的幸运儿,他们中的国内记者大多来自中央新闻 单位。尽管其中的许多人多少带有一点“地利”的骄傲,但他们的敬业和辛苦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旷世大典于上午10时 才开始,但许多记者零时起就开始了采访;而中央电视台500多人的转播队伍也在凌晨时分开始了调试准备。

  带着先进通讯设备的200余位来自数十家海外传媒的记者也坐在了观礼台上。他们中的许多人于两个月前就提 出了申请,德国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更为此数次来京。看着盛大的阅兵、游行场面,一位德国记者说:“德国企业对投资中国更 有信心了。”一位日本记者说:“要在日本搞这么大规模的活动,简直不可想象!”而一位10年前来过中国的美国记者则由 衷地说:“中国确实是进步了!”

  本报摄影记者陈国半个月前就来到了北京。昨日上午8时,他在西单路口拍下了一张张翘首以待的面容。9时3 0分,离空中梯队凌空表演还有20多分钟,陈国来到了西单广场上--这是为了完成报社“天安门广场外北京市民看阅兵” 的采访计划。在多次踩点后,他终于选定了一个极好的“制高点”--一个崭新的垃圾筒。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记者感动了 环卫工人,也感动了公安、武警战士,在他们的默许下,陈国在垃圾筒上或站或跪,拍下了一张张满意的照片。他由此也成为 许多市民镜头中的“亮点”。一位小伙子更是默默地推过了自己的自行车,让他踩着登上爬下。


相关专题:五十周年庆典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羊城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