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青云里167弄,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只剩下一片老旧的石库门房子了。但在1923年底,这里却是当时办学气氛最活跃的上海大学原址,集中了一批风华正茂的共产党人。年轻的秋白和之华就是在这里初次相遇。
记者翻开杨之华撰写的《回忆秋白》一书,从书中照片上还能目睹他们当年的风采:秋白的头发向后梳,鼻梁上架着一副圆近视眼镜,完全是一介书生模样,但当时他已凭着《 饿乡记程》和《赤都心史》两本反映苏维埃新生活的书而天下闻名。20年代初,他负责党的政治宣传工作,是上海大学的创办者之一;之华白衣黑裙,恬静秀丽,她刚刚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成为秋白的学生。
同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年轻的秋白和之华逐渐产生了感情,两人于1924年11月18日结婚。1933年底,临时中央来电,要瞿秋白去中央苏区,尽管杨之华不能随行,但一直向往苏区的秋白还是立即答应。他似乎意识到去苏区工作的艰险,对之华说:“我们一起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被捕牺牲是意料中事。我们活要活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你还记得广东周文雍、陈铁军夫妇一同英勇上刑场的照片吗?即使我们不能共享胜利的喜悦,那样牺牲也是无上幸福的。”
1984年,之华曾经这样回忆送别秋白的情景:“到深夜11点,秋白离开寓所到轮船码头去,我送他到门外。这夜刮着寒风,下着大雪,秋白只穿了单薄的寒衣,撑着病弱的身体,迎着风雪向前走着。快到弄堂口时,他停下脚步,回头走了几步,在白雪纷飞中显得昏黄的路灯光下凝视着我,缓慢地说:‘之华,我走了’我激动地回答他:‘再见,我们一定能再见的!’”
从此,之华和秋白再也没有见面。
1935年6月18日上午8时,秋白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年仅36岁。在他写于狱中的《多余的话》里,给之华留下了深情的话语:“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10年的生命。”
那一年,之华35岁。为了秋白和自己的誓言,她又为党工作了近40年。解放后,她担任过全国总工会主席团委员兼女工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长年以来,之华始终沉浸在对秋白的思念中。在她北京的寓所卧室里,一直挂着秋白的照片。
1955年,党中央对秋白做出了公正的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无限忠诚的战士”,并将他的遗骨从长汀请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安葬前,之华恋恋不舍地将秋白的遗骨安放在自己的卧室里达几个月。每隔几天,之华都要买来鲜花放在秋白的骨坛前,表示对秋白的怀念之情。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今天,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正像鲜花一样芬芳,见到这些鲜花,秋白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瞿秋白革命活动是从上海开始的。在这里,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曾先后参与领导五卅运动和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主编过《向导》、《热血日报》等党的报刊;大革命失败后,他又同鲁迅并肩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秋白一生大起大落,他的遗作《多余的话》曾被误认为是“变节、叛变”的话,但同样是党的早期革命活动者的杨之华却始终坚信秋白对党的忠诚,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当年,秋白为了表示对之华的爱和感激,曾将两人的名字刻成一枚印章,叫做———秋之白华。1930年7月,瞿秋白与杨之华在莫斯科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出版《热血日报》,由当时任中央委员的秋白担任主编。当时正值暑热当头,办报条件十分简陋,客堂中间放一张白木长桌,四周摆几条长板凳,秋白带病参加工作。他忙着写社论、编辑新闻,并且亲自编排校对,直到付印出版。秋白怀着满腔热情投入了办报活动。而之华则在秋白的支持和帮助下,每天穿上工装到沪东组织工人进行斗争,两人忙得只有在吃晚饭时才能见上一面,但秋白还是高兴地对之华说:“我们的爱情就建筑在这里,这样工作比大学讲台上讲课有效得多。”
1926年春天,由于劳累过度,秋白的肺病发作吐血不止,不得不住进白克路宝隆医院的一个单人病房。之华每天给秋白送去他指定的参考书籍,这样,秋白仅用几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正当他雄心勃勃翻译《俄国革命运动史》时,因为工作需要,他不得不立即出院,于8月份到了广州,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受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中央机关,之华也被撤消了在党中央妇女部的职务。这时的之华感到非常的委屈,秋白就耐心教育她:我们虽然没有职务,但还是共产党员,不在政治战线上工作,还可以在文化战线上工作。一个党员不光要在顺利的时候接受考验,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要经得起考验,这是对一个党员党性的考验。
凭着对文学的特殊爱好、深厚造诣和杰出才能,秋白完成了从政治家到文化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而之华也开始学着写些小文章。从1931-1933年,秋白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夫妇俩与不少文化名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当时国民党出重金悬赏通缉瞿秋白,为了安全,秋白和之华不断搬家,他们曾三次在鲁迅家里避难。鲁迅曾托内山夫人在北四川路一个地方为瞿秋白夫妇找了房子。就在这里,秋白专心地研究起了鲁迅著作,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杂文编成一册,这就是后来影响极大的《鲁迅杂感选集》,他还花了四夜工夫,写成1万7千多字的辉煌论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这是第一次有人对鲁迅的杂文和思想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应有的评价。鲁迅本人对这个《序言》也非常满意,据之华回忆:“鲁迅认真地一边看一边沉思着,看了许久,显露出感动和满意的神情,香烟头快烧到他的手指头了,他也没有感觉到。”
秋白和之华同鲁迅来往密切。之华在秋白的鼓励下,写出了短小说《豆腐阿姐》,并交给鲁迅修改,鲁迅连夜改完,并认真地在修改处用楷书和草书分别誊清。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上海大学校门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