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新华社消息说,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最新报告,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海域距普陀山仅7公里。5月13日,我乘飞机来到了浙江宁波市和舟山市,对此次赤潮的发生地进行一线采访。
1浮游生物距海面50厘米
5月15日我来到了浙江舟山市距离赤潮发生地仅有千米之遥的普陀区朱家尖镇。我向远处眺望,能看见海面上有一大块一大块暗红色的条状赤潮漂浮在海面上。
我在56号养殖塘看见有10多个网箱养殖户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他们正在着急地把50个网箱沉向海底深处。业主王伟平告诉我,这次赤潮发生后,浮游生物浮在海面深50厘米处。在这个区域里,赤潮中的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造成水中氧气缺乏,网箱中的鱼虾会因为缺氧而死亡。现在,我们把网箱下沉到赤潮浮游生物的下面,能够避免鱼虾与赤潮中的浮游生物抢夺氧气,有利于鱼虾的生存。
舟山市水产局生产处副处长王光宇说:“5月10日在长江口、舟山群岛海域发生赤潮后,我们专门抽调了技术人员深入到六横、普陀山、朱家尖等养殖基地,与当地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日夜观察,及时采取关闸、停止水体置换等措施,防止赤潮侵入。在这个赤潮的高发区,幸亏是及时、准确地发现了赤潮,使养殖户有时间采取一些保护措施,现在舟山市10万亩养殖面积的贝类、虾类等水产品未受到任何影响。”
2登上海水监测船
5月16日,我从宁波市市区出发,1个多小时后,到达东海象山港。象山港作为浙江省超大规模的重点养殖区,有着6万只网箱,人工养殖着鱼、虾、蟹、贝等水产品。在码头我找到了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一艘海水取样考察船。
上船后,我看见船上的舱面上放置着七八个大塑料箱,每个箱子里都装满了盛着海水标本的小瓶子。据参加此次采样的负责人杨元利工程师说,他们是5月15日从市里来到象山港海域的,此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是,在赤潮的高发期,及时观察养殖重点区域中海水的变化,采集海水标本进行化验。
在采样船上吃完饭,我和杨工等人一起回到了位于宁波市曙光路的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技术员小李一下车,就搬着水样进了实验室。他说,今天他要继续工作到夜里,把水样进行全面的分析完毕后,写出分析报告。明天,领导要根据化验报告,向有关部门做出正式的赤潮情况通报。
3飞机巡海遇赤潮
在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我遇到了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航空遥感室主任葛棣民。葛工说,5月10日,我和其他几个技术人员乘“中国海监3808”运12型飞机在执行任务时,我坐在飞机的前舱观察。在飞行到舟山海域时,我发现了一片红色的海水。当时,我们的飞机就向空管部门提出,要求偏离原先设计的考察路线,到那片水域进行详细的观察。在近距离观察后,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片海域发生了赤潮。然后,我们的飞机沿着赤潮的边缘飞行,以便测量赤潮范围的大小。当时,我们初步估计这次发现的赤潮大约有2000到3000平方公里。我们飞行结束后,就把这个情况立即汇报给了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在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会议室里,中心主任周占平向我介绍了此次赤潮发生的原因,发现的过程和怎么减少赤潮造成的损失。
周占平说,我本来正在南海学习考察,但是一接到东海发现赤潮的消息,立即就从深圳赶回宁波。在5月10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发出海监飞机观察到中街山列岛发现大面积赤潮后,不到1个小时,我们中心的技术人员就准备好了一切的仪器设备,奔赴现场。
据“中国海监”船现场监测分析,今年舟山海域的赤潮生物为尖叶原甲藻,无毒性,平均密度为4360个/毫升。中街山列岛赤潮生物主要是原生藻,无毒性,厚度达到4米。
现在正是东海赤潮的高发区,我们这里的技术人员都是随时待命,只要发现赤潮,技术人员可以立即出现场。从进入5月,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有4组人员在海上作业,随时监控赤潮的情况。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几乎就是半军事化的。中心的很多工作人员,已经有很多天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出现赤潮的原因,是全世界海洋研究的一个难题。但是在目前已经能证明,当海水污染严重,海水中的营养盐超标、氮、磷物质偏高时,就很容易发生赤潮。另外,温度、湿度、气压、海水流也对赤潮有影响。
目前我们对爆发性的赤潮还没有有效的处理办法。根据这几年的监测和研究,我们认为,要想摆脱赤潮带来的灾害,要从治理海洋环境,控制海洋污染这个源头抓起。目前,宁波海域受到工业、农业、养殖业、生活污水的污染,海水水质劣于国家一类海水的水质标准。特别是近几年,宁波近海海水营养盐污染是逐年加重,无机氮平均含量已经超过四类海水标准,这对海洋渔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物的直接受害者,海洋中大多数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在生物体内累积、残留,而这些海洋生物又可能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所以,目前我们一方面要做好赤潮的监测工作,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禁止向大海超标准排污。
4东海赤潮正在稳定消退
我来到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项有堂办公室的时候,他桌子上的两部电话和手机同时响起。项工苦笑着说,我敢保证,这三个电话都是询问赤潮的。果然,这三个电话有一个是《宁波晚报》记者要求采访赤潮情况的;一个是地方上的养殖户咨询赤潮的发展,以便安排自己生产的;一个是在海上作业的技术员汇报考察情况的。
截止到我5月17日9时发稿为止,项工明确地表示:目前发生在东海的大面积赤潮正在稳定地减弱。但是,因为东海还处于赤潮的高发期,而且近日闷热的天气,容易诱发赤潮,所以还不能排除正在消退的赤潮再度卷土重来,也不能排除在其他海区里发生原发性的赤潮。(本报特派记者谢沂)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