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郑 毅(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刘秀英(《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社长)
刘永胜(北京光明学校的校长)
主持:原 杰
责编:刘 钦
主持人原杰:听众朋友好,欢迎您继续收听今天的《午间一小时》节目,我是主持人原杰,现在我的手上正拿着今年一二月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那么就是这本杂志不久前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轰动,原因是在这个刊物中刊登了30多篇新童谣,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盒儿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还有什么“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之类的,这些童谣大多数都是孩子们自己改编的,那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聪明的头脑,但是从童谣的内容上看,也有一些人觉得有些消极或者说低俗的成分,不少家长和老师还提出说《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就不应该登这些童谣,看了这些童谣会对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也有专家说这些童谣实际上是孩子心理压力释放后的产物,如果稍稍加以引导,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那么这些童谣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是想听听今天到场几位嘉宾的意见,我现在就把到场的三位嘉宾介绍给听众朋友。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一共有三位,一位是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先生,郑先生您好!
郑:大家好!
原:还有一位是《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社长刘秀英女士,刘女士您好!
刘(女)你好,大家好。
原:还有北京光明学校的校长刘永胜先生,刘先生您好!
刘(男)大家好!
(音板: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今天我们节目谈论的话题是新童谣的背后,关注孩子们为什么要改编童谣,从孩子改编童谣的现象我们能发现教育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呢?请您继续收听。)
原:这个话题是因我们《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而起的,所以我想刘女士您来先谈一谈。
刘(女):先说一下我们为什么要登这样的童谣,首先应该感谢大家对我们杂志的关怀,关心,因为关心我们这个杂志才会阅读我们这份杂志,也才会对杂志刊登的东西给予关注,我们这份杂志应该说读者对象是家长和老师,就是儿童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开始登这个童谣是想把孩子的想法让爸爸妈妈看到,让老师看到,让他们来了解儿童,他们当中还流传这样的东西,因为可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很多老师来说,可能这些孩子们的东西,很多孩子是没有胆量当面跟家长说,跟老师说的。
原:在底下私下传,老师听不见,那像刘校长这样的,您也听不见。
刘(男):这是孩子们偷偷的说嘛。
刘(女):所以我们也是想通过杂志把这些童谣登出来,因为这些的来源是老师从同学当中收集的,然后提供给我们杂志,全部都是从孩子们当中来的。
原:登的时候是不是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反响?
刘(女):应该说没有料到有这么大的反响,没想到老师,父母和整个社会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原:我想刚才刘社长已经借我们这个节目开始的这段时间把杂志的初衷做了一些解释,可能的确像您所说的那样,在当时出这个杂志的时候确实考虑到对象本来就不是针对少年儿童的,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些其它原因,没有想到它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也不会像后来有些文章说的对孩子会产生种种负作用。但是我觉得其实撇开您这个杂志不说,实际上的情况是什么呢?是这些歌谣本身就在社会上流传着,在同学之间本身就流传着,恐怕不是说这篇杂志有个宣传鼓动的作用,其实这在孩子们当中本来就有,这种现象即使你不刊登,这个问题也应该说是一个问题,我想听听郑毅先生的看法。
郑:好,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能这么关注这个问题是个好现象,说明父母,老师,媒体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们的心理,青少年的心理是非常关注的,而且也都希望有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来使儿童能够很健康的发展,能使他的心理很健康,但是有些现象也是不能回避的,比如说这种童谣,民谣流传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有这种描述了。
原:就是说从很早就有了。
郑:很早就有,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所谓新鲜就是这个事儿已经登到媒体上大家来重视这种文化现象,实际上它是一个历史非常久,而且可以说存在很久的文化的现象,其实这种文化现象本身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你压也压不住的,它就是一种很自然流传的现象,而且我也问过一些学校的学生,我有时候也去学校讲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跟同学关系都不错,我经常去些重点学校,一些中学生,初一初二的聊一聊,我说你们有没有传这个童谣啊?他们说有,甚至比登的这些还要可笑,登的只是一小部分,也就是流传的东西很多?他们说我们就是觉得可笑,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大家说说这个觉得是一种乐。
原:您问的是中学生?
郑:中学生,就是真正认同按照这个想法去做的其实不多,都是把它当成一种可笑的事传,这种事儿好玩,这种事没有太多的引导,教孩子怎么去变坏这里边的成份不是太多。
(音板)
原:到我们这儿坐着的搞教育工作的校长,刘校长,孩子们说家长没必要这么紧张,您这个搞教育工作的,在学校里当校长,您紧张不紧张。
刘(男)我特意看了看,开始我不太清楚,后来有报社记者打电话问,说你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我就看了看,看了以后就是在少年儿童中流传的歌谣我同意郑先生说的,这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也是流传什么三分好,三分好的。
原:您能说全了吗?
刘(男)好像是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学生们中都很流传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是真照着做的,就喜欢这三分,就不愿意争取四分五分。
原:真正得了三分还不敢拿给家里看呢。
刘:(男)对,大家就是顺便说说,另外我看这个歌谣,特别是我看了看《北京报》登了那么一组,选了一组,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就有这么一些想法,其中一点是反映了孩子跟家长跟大人倾诉一下心理话,是出于当前的这种招生制度,特别是考试制度,他心里的不满,不满对于孩子他怎么去叙述呢?他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他只能把诗歌改变过来,或者自己编一些歌,在自己学习紧张之作,压力之余来说一说,放松一下,就是把一些心理压力释放一下,我看有些就属于这些,我看了以后觉得不管作为家长也好还是教育者也好,从好多歌谣中可以引起反思,反思我们对孩子是不是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有利于他成长的心理环境,这样的成长环境,我们成年人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反思自己,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有益的,对于成年人。
原:刘校长从教多少年了?
刘(男):我37年了吧。
原:当校长当了多少年?
刘(男):正校长当了14年了吧。
原:那我觉得您在搞教育方面应该是非常非常有经验了。从您刚才说的三分三分那个是您年轻的时候当老师出现的还是您当学生出现的?
刘(男):我当学生的时候,五几年的时候,当时大家很流传的,学苏联五分制。
原:您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啊。但是也没影响您当校长。
刘(男):这是一方面,另外作为家长来讲,他一些负面影响,我也接触过一些做家长的,他说我平常教育孩子好像是正面比较多,好像不愿意让孩子知道负面的,跟他平常的教育有点不太对了,所以有点大惊小怪,孩子看杂志都这么登了,就是说您有点不对,家长这点引起反感,还有一个老师,从教学方法上,从教学观点上吧,对孩子确实卡得比较多,那么孩子拿这个来对照老师,对老师有气,老师有尊严嘛,他觉得又受到一定侵犯了,所以难免他会有意见了,这是很正常的。
原:我想很多听众朋友,尽管这件事情在一些城市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恐怕还是有些听众没有听过这些歌谣,尤其是一些家长,我在这儿给念一首,这是根据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改编的,说是“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带上倦容,带上心烦,打开书柜,把小说翻翻,荧屏出现了拳击柔道,书中开始了华山论剑,书中的烦恼向泰森说说,作业的事情向金庸谈谈,把电视看看,小说翻翻,哪怕被爸爸发现,被妈妈看见,我不图电视小说占多长时间,长时间总学习也得暂时消谴”,这是其中的一段,确实反映出孩子学习压力过大是吧?家长又督促得过严带来的烦恼。
(音板)
原:我听说刘校长你们学校不是这样的,你们学校好像是弄了很多正面的儿歌,跟我们学生中传唱的东西有没有关系呢?您是不是专门反其道而行之呢?
刘(男)没什么关系,因为在学校大家都在探讨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这个问题,在探讨中就根据孩子们一些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势来进行教育,所以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开始了一个征集校园民谣的活动,这个活动得到同学和家长的响应,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征集了将近1500首歌谣,好多是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写的,把这个歌谣拿出来开始装订成册,开始让学生做一些诵读活动,还有人拿这个开主题班会的,有的出板报,有的是在我们学校自己的校刊上刊登出来,起到一个推动作用。比如有一个挺好的,报纸还把它登走了了的。
原:您给念念吧。
刘(男)一个挺有名的环保专家和他的孩子一起写的,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爱国爱家爱自然,你拍四我拍四,争当绿色小卫士,你拍五我拍五,减少污染靠你我,你拍六我拍六勤俭节俭能长寿,你拍七我拍七,生命之树要珍惜,你拍八我拍八,滥杀生灵是自杀,你拍九我拍九,青山长绿水长有,你拍十我拍十,保护环境千秋事。这个歌谣当时咱们叫郭爽吧,六年级的学生,跟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本来就是一个环保专家,一起编写的,这个在环保教育中,就流传起来了,孩子们都会说这些,也挺爱说的,下课了拍着手玩吧,一边做游戏一边玩这些。
原:我看了看您带来的新的儿歌和征集的儿歌,有些挺古老的,像我手头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哭着喊着叫妈妈,叽哩咕噜滚下来,这恐怕都是爷爷奶奶小时候说的了。另外像你刚才说的你拍一我拍一这就挺新鲜的了是吧?过去也有你拍一我拍一什么的,但是他把它重新填了词就变成环保的这样一个东西了,好像还有反邪教什么的,内容特别广泛,我想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多做这方面的东西有益处,比如环保,现在大伙儿都说环保,但是怎么去做,通过这个你拍一我拍一,小孩儿就把它给记下来了,很有可能时间长了就会变成自己的一种行动,刚才您说了咱们学校做了比较有益的儿童征集活动其实跟有些学校改的这些儿歌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咱们今天在探讨这个小孩儿改儿歌,受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也想请您这个当校长的,咱们比一比,就是说作个比较,现在您学校改的儿歌和现在研究杂志上登的这些,咱们暂且称为消极意义的儿童,跟它相比,孩子会更喜欢哪个?
刘(男)这个我觉得,可能有些中学生喜欢杂志上的多一点儿,看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氛围里。
(音板)
原:应该说从教育引导这个角度上讲,应该说光明小学做得是非常好的。
刘(女)对,他是一种教育一种引导。
原:但是从孩子们私下流传的儿歌来讲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吧?郑先生您是作专家的。
郑:因为光明小学是采取了一个灵活的方式,采取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因为媒体要传播,它有不同的方式,为什么它会采取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民谣童谣在流行下,上口性容易传播,所以他们采用这种方式来传播他们正面的教育和健康的引导,这是一个好的方式,但是不要太把它形式化,太形式化他就觉得像是一种政治,说教,宣传,大家一传起来就失去了童谣民谣的性质,民谣童谣就是有些诙谐性,不那么政治性的东西,不那么刻板,不那么政治说教的东西,可以融进去,但是不能太形式太刻板,这样反而给学生比较腻烦,厌烦的情绪,像他们都是家长渗在一块儿做,很多都是渗有政治色彩,现在的文化的时尚的一些东西。
原:刘校长,我想您这些儿歌征集起来家长是最喜欢。
郑:对,正面的东西。
原:家长心里就踏实多了,说明这个孩子不会学坏。
郑:健康的歌谣觉得他的心理就是这样,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是,不是那么简单,你孩子说的都是正面的,实际上不是。
原:那您给我们讲讲处在这个时段大概是8、9岁一直到14、5岁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别有些什么心理?
郑:这个年龄段跨度实际上心理变化是特别快,在小学的时候,他刚刚上学的时候还有很多新鲜感,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特别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教育方面讲,他教育的抽象化开始增多了,抽象思维发展得比较快,许多学习的复杂性,压力也就大了,这个时期,从我们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观察,到三年级以后学习困难是多了,压力大得多了,所以这个时候孩子的好奇心,逆反心理就会产生。
原:对,好像刘校长也应该有这种感觉,就是从学校教育来讲,从三年级以后要换老师了。刘(男)中年级的学生各方面有一个,从学习上也好,从品德上也好,往往这段时间是一个变化很大的事情。
郑:第二个阶段就是上了中学以后,一般到了12、3岁以后,这段期间对孩子非常重视,也就是青春期,反抗期,也就是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最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童谣在传播可能有很多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做的。
原:哦,也有点文化水平了。
郑:虽然在小学流传,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初中一、二年级比较常做的,到了高中可能就少了,他们忙着高考,忙着别的事情了。
原:也觉得这些事情无聊了。
郑:就是刚刚进入到青春反抗期,他有一个很强的心理,就是自我意识特强,觉得成熟了,我是大人了,我不能老听你们说教了,我有我的主见了,我要把我的一些论点发表出来,那么不允许他们发表怎么办?就改一些歌词歌谣在下面传播,这是他们的反抗意识,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我们说如何能够度过这个青春危险期呢?实际上我不同意危险期这个词,我觉得是个关键期,危险期是不对的,危险期想着让人害怕,这个时期是关键,你引导好了,以后他成才的许多基础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的,包括世界观的形成都是这个时期奠定的,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时期有很大问题,成熟意识很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父母和老师,你面临的这些孩子成熟意识都很强,最简单的一个现象,父母带他去逛商店,去公园他不跟你去,他去找小伙伴玩去,我们一块儿玩电脑,玩游戏,一块儿聊天,不愿跟父母走。
原:独立性更强了。
郑:但是它有很大的问题,现在在我们独生子女的矛盾越来越大,就是社会经验不足,不像以前多子女就哥哥弟弟互相传一传,这时候他意识很强,社会经验不足,这个意识越大,反抗期越难,所以他们的情绪各方面比较大,这段时间可以这么讲,我们孩子是挺累的,我在国外看他们的孩子学习,那是跟玩一样,许多的话他们可以跟父母讲,也可以跟老师讲,当然也有传播一些打油诗一些东西,但是没有咱们传得那么多,因为他们比较宽松,比较轻松,从这个歌谣现象可以提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要更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其实他们现在的压力已经大了。
(音板)
原:实际不管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下,学习环境下,孩子都会体验到不同的压力是吧?所以恐怕像这种逆反性的东西,这种儿歌也好,童谣也好,恐怕还会不断的出现,我不知道刘校长您注意到没有,大概在四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就要给同学起外号。
刘(男)实际是孩子的一个天性,而且孩子抓得很准,非常准。
原:也特别形象是吧?特征也特别好。从您搞教育多年来讲,您——
刘(男)一个是他本身好奇,再一个是孩子到这个年龄了,他的概括能力在这儿有一定的表现吧。
原:是不是也是一种学习呀?
刘(男)对,他本身能起外号我觉得也是一种创造。
原:那从您这个心理学角度来讲呢?
郑:我觉得孩子心理的活动我刚才讲了,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种概括抽象的东西了,他就可以把这种现象转化成一种——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带有很多游戏的特点,孩子在心理学需要不完全是学习,有交友的需要,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需要,但是我们往往家长和学校忽视了这两个需要,很多知识是通过学习,游戏,交友之间来实现,从这方面得到的。真正的一些家长说的东西他还不当一回事。
原:像以前没有独生子女的时候,孩子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教育恐怕就在孩子之间流传了,一个家庭当中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恐怕就完成了。
郑:那时候做过统计,最难张口的性教育,在国外也是这样,最难张口的是性教育,原来做个调查,百分之七八十,就是同龄人,就是孩子们之间,大孩子就说出来了,就知道了,过去多子女的有几个性教育是父母给孩子去做的?很少,就是说孩子之间可以传播很多的东西,如果引导得很好的话他们可以完成很多大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目前被压抑,被忽视,所以孩子们起个外号,开个玩笑,这本身都反应了孩子们的心里特点,本身没有什么特别警惕,特别把它当成了不起的事,特别紧张觉得孩子学坏了,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原:那么有没有这么一个情况,实际上孩子还是孩子,家长出了点问题。
郑:很多。
刘(男)我觉得家长的教子方法不够科学,另外家长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孩子。
原:家长过于紧张了。
郑:现在家长的倾向是身体健康,智力投资这方面特别重视,智力投资,开发智力的一些东西,书呀,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原:不惜花钱,只要你尽能力许可。
郑:但是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心里的东西,孩子们有很强的心里需要,父母都知道营养不良导致孩子身体发育不行,这些通过教育的剥夺,孩子在知识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但是心理的需要被剥夺了,孩子又有什么影响呢?不知道。
原:我发觉现在怎么说呢,孩子还特别愿意和家长聊一聊,玩一玩。
郑:缺少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我曾经告诉过一个家长,我说你工作再忙,你哪怕每天只抽出15分钟陪你孩子看看电视,哪怕就是动画片,哪怕你根本就不爱看的,你都坐下来跟他聊聊。
原:我特别有这种体会,我有时候回家晚了我儿子不睡,他说我不困,等我回家干嘛?他说我想跟你下盘棋,开始我就有点烦,我说我一天到晚忙成这样了,回来不让我歇会儿还要跟我下一盘棋,有时候下了一盘还想跟我下第二盘,后来我想想这实际上孩子的一种需求是吧?他没有地方去找人家去玩,但是他心理又特别需要这种东西,咱们的话题好像和今天的话题跑得有点远,但是我觉得实际上还是该说一说,家长的态度如果能够端正一点的话,反过来再看儿歌的问题可能会看得更真切一些,咱们在节目开始前咱们顺便聊的那些,我觉得真是,家长也应该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音板)
郑:他们为什么会传这些童谣就是因为他们心理上紧张,压抑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他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流露。
原:我觉得这里不能简单的看出这孩子说这个童谣或者做这种事情就是好孩子,我想刘校长您干了多年的教育工作,可能会经常遇到家长这种困惑,我这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刘(男)孩子是个未成熟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下结论就说他是好的坏的,只能说这儿做得好那儿做得不好,只能是这样,另外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好,家长也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允许孩子适当的犯错,无论学习上无论生活上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错误他就不叫孩子了。
原:但是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很难很难的。我记得在我节目最初的时候,有一个上海的叫宁宁的孩子出走,原因就是他妈妈对他管得太严了,她就觉得这孩子不该犯错,我的孩子怎么能够犯错呢?结果最后这孩子不堪忍受,反而离家出走了。
郑:从大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如果从孩子心里中来怎么安排合适的活动呀,一些合适的安排,而是从我们大人,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所以这一点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原:刘社长半天不说话了,我想你是搞研究的,而且前面你已经说了你的杂志实际上就是和专家和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探讨怎么教育孩子的,对孩子的好与坏问题您能谈一下您的看法吗?
刘(女)我觉得我比较同意刘老师说的,其实人的成长是在不断的改正错误中成长的,如果做这件事情我们永远不犯错误可能你永远也长不大,很多时候,比如我们走路也是,这次我走错了,下次可能我很快就能找到了,我印象特别深刻,如果我没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我可能不太容易形成特别好的印象,我觉得刚才郑老师也说了,就是成人思考一些东西,成人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听孩子的一些话,如果你要听孩子的话,应该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去听。
原:就是咱们常说的儿童视角。
刘(女)对,因为我们也开热线,我原来接一个特别典型的热线,她妈妈特别生气,跟我一边说一边哭,说我的小孩儿怎么到了这样的程度,我说什么样的程度,她说男女关系的问题,我觉得特别吃惊,是个小女孩儿,三年级,我说是怎么发生的,她说因为我不让她跟邻居的一个小孩儿玩,因为别人都说那个小孩儿不太好,但是她一定要跟那个小孩儿玩,我就老说她,后来那小孩儿就跟她妈妈说你凭什么说人家不好,我还说你跟谁谁谁怎么样呢,她说的谁谁谁是个男的,是小孩儿的钢琴老师,就是说他们之间怎么样,妈妈当然很生气了,你怎么这么小就这么复杂啊。她妈妈就哭,特别伤心,还开着车跑出去了,就像一个大人说她一样。小孩儿后来就说我说不过你,所以就这样说了。所以我觉得成人最可怕的东西,前两天一个中学生写的东西,他说我觉得成年人和教育工作者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容易主观,就是从成人的角度去想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应该怎么样,我想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一个孩子的立场看这些童谣看这些,可能平静得多,冷静得多。
原:我想问问刘校长,比较盲目的,或者比较武断的给孩子下一个结论,比如说你就是一个不好的孩子,是不是往往真会把这个孩子变成不好的孩子?
刘(男)绝对会,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于其它孩子的地方,作为一个家长,作为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坚持这些,如果我们经常发扬他的好的那方面,我们平常说的失败为成功之母,实际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他会更好的成长起来,所有的儿童的天性都渴望别人赏识,当我们赏识他的时候,不认为他是一个坏孩子,那么他终究会成为一个好孩子。
(音板)
原:刘校长也提到这一点了,实际上儿童去改儿歌,特别津津乐道的传唱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发泄。
刘(男)他们现在压力比较大,比较紧张,诙谐一下笑一笑,其实他也没有真的这么做。
原:而且咱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用它来发泄,是因为他有压力。
刘(男)对,比如最简单的一个,什么什么在马路边捡到一盒烟,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他不可能,谁会做这种事儿?他不就是一种乐趣吗?我觉得太紧张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刚才讲了,对孩子的影响,实际上正诱导比负诱导还要有较,你鼓励他引导他,他反而会越做越好,你发挥他的优点,你越压越压不住。
原:您刚才提到一个对孩子的引导问题,那么我今天也看到一篇小的文章,题目是《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世界》这篇文章谈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有的人认为这个儿童是一种正常现象,您也谈到了,其实孩子发泄发泄没什么不好,但是他提出这样的东西就是不好,很多人说应该让孩子尽早的知道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就把社会上的一些好的坏的都讲给孩子听,他说这样做恐怕是不对的,应该总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好的,这是给他一个健康的世界。三位搞教育的同志,你们对这个发表发表看法吧。
郑(男)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极端,真实的世界不一定就不健康,健康的世界不一定就不真实,这个概念是事实,可能他想表达他的观点给他极端化了,这是不对的,我觉得既真实又健康的环境是最好的,而且有一个现象,不能说社会上有一点儿流行的东西,骂个人就说这个人完全糟糕了,这个社会不好了,最简单的现象,因为我是医生,这种现象我是特别容易举例的,比如一个真空,没有任何细菌,纯洁的世界,纯洁健康的世界环境,好,理论上是很好的,但是对人好吗?人需要在各种环境下来适应,来掌握自己的抵抗能力,免疫力什么的,甚至你不接触病毒我还给你扎点病毒给你增加点抵抗力,给点心理上的抵抗力有什么不好?就是怎么去引导他,比如你扎的只是防疫针,很微,毒很小的现象产生的抵抗力,免疫力,而不是真正给你注射一个毒药,如果心理现象不是让他从小一点点去适应,等他大了一点小小的心理作用他就受不了了。所以这个现象很简单,我觉得咱们谈了半天最好的就是要给孩子一个真实而健康的环境。
原:刘社会,您说说呢?
刘(女)说到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故事,就是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她出国之前因为关系特别好,那时候经济条件还不是特别好,经常出去吃饭都是到很小的餐馆,路边上的小吃什么的,她去了日本大概三年后回来她再吃这些东西就拉肚子,每次一吃她就拉肚子,她说如果你要请我吃饭我一定要去大宾馆,因为关系都比较熟了嘛,我说你已经退化了,你的抵抗力已经没有了,还有上午我们还在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关于5加2等于零,就是在学校受五天教育,然后再来到这个社会上,这个家庭里,他的教育都被抵消了,我觉得我们在学校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把他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完全是正面的,教育这样的东西,这样他的教育效果应该是事倍功半。
刘(男)首先的问题是这样,社会不是真空,社会不是绝对的所谓的健康,孩子怎么能在真空里培养出来再放到社会里呢?
原:而且这样往往是弱不经风,我看完这个东西我马上给我们的责任编辑刘钦说我说这好像是跟喝纯净水,矿泉水还是自来水之争,纯净水非常好,非常甜美,那么谁都愿意是喝它,但是恐怕要说抵抗力强,还是农村里喝井水的,恐怕抵抗力是最强的,今天我们探讨的这个话题是新童谣的背后,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要改编童谣,传唱或者改编童谣会给孩子会带来哪些影响,我觉得三位嘉宾谈的东西都非常好,那么新童谣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看来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我们的家长,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够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或者像您谈到的更真实一些,恐怕我们能听到的,我们现在被认为负面影响比较大的歌谣可能就会少一些,我想刘校长他们学校搞的健康的歌谣可能孩子们就会更喜欢去传唱,好,谢谢各位嘉宾参与我们今天的节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