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浙江尤溪镇武装部黄小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6日06: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新华社记者 李大伟 本报记者 刘建林 中国国防报记者 黄运成 马年春节一过,浙江省临海市尤溪镇武装部副部长黄小堂,便匆匆走进括苍山区一座座偏僻的村庄。乡亲们节后的生产、生活如何安排,一直是他心中惦记的头等大事。 卧在高坡上的毛料村是他当天要去的最后一个自然村。迎着刺骨的寒风,久患高血压 51岁的生命历程,黄小堂把一腔热血全都献给了拥抱着他的莽莽大山,献给了大山里的父老乡亲。 (一) 噩耗传开,栅下村79岁的孤寡老人吴娥英扑在地上哭喊:“小堂啊,你不是说好要给我养老送终的吗,怎么说走就走了啊!” 那还是黄小堂兼任双坑乡办事处主任的时候。一天,他走访农户来到栅下村,见山旮旯一间老屋的门虚掩着,便走了进去。屋里又潮又暗,空荡荡的;掀开缸盖,缸里只剩下一碗大米。年迈的吴娥英孤零零地蜷缩在床上。 黄小堂鼻子一酸,转身直奔办事处前的小店,买回25公斤大米、两瓶菜油,放在老人的床头。临走,他紧紧握着吴娥英的手说:“阿婆,我是党的人,从今儿个起,我就是您的亲儿子。” 打那,黄小堂一有空就到老人家中问寒问暖,夏天为她送蚊帐,冬天给她送棉衣。怕老人寂寞,前年,他用自己年终考核奖金为老人买了一台电视机。直到去世的前两天,黄小堂还给老人送去200元零花钱。 尤溪镇位于括苍山脉腹地。这些年,山里的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不少群众的生活依然贫困。 熟悉黄小堂的人都知道,在他的帆布挎包里,常年装着一本“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困难群众的名字和家庭状况,谁家遇到了过不去的“坎”,他总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下涨村退伍军人郭于庆因家境贫困,直到51岁才娶上媳妇。谁知没过几年,妻子因病去世。上有年近八旬的老母,下有不满4岁的儿子,这回郭于庆真的感到“天塌下来了”。 正当郭于庆绝望时,黄小堂坐在了他的身旁———“有党和政府在,就不会让你露天睡、饿肚皮。”俩人从此结成帮扶对子。 很快,郭家的5亩荒坡地开垦出来了,栽种的240株果树成活了,郭于庆也被安排到了民营企业上班。一家老小的生活终于有了依靠。 尤溪镇44个行政村,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六七岁的孩子,人人都知道镇里有个“黄部长”。乡亲们掰着指头算,20多年来,得到黄小堂照顾、资助的孤寡老人、烈军属和困难户往少里说也有200个…… (二) 山里的枇杷又熟了。王扇村的村民纷纷从自家果园里摘下最大最甜的枇杷送到黄小堂的墓前。 那年,黄小堂访贫来到海拔407米的王扇村,望着漫山的荒草坡,忍不住落下了泪———全村280户人家靠砍毛竹和树木换钱维持生计,眼瞅着山被砍秃了,家家户户依旧穷得丁当响。 “党不是叫我们这些基层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吗,只有让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才算谋到点子上,为到根子上。”躺在村委会四面透风的柴屋里,黄小堂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回乡里,请求由自己长期联系王扇村。 改变王扇村贫困面貌的出路到底在哪儿?黄小堂卷起铺盖住进村里,与村干部一起翻山越岭寻找致富路。村民大会上,他动情地说:“咱们不能光等政府的救济,要自力更生,到山上去办绿色工厂!”会后,他拿出自己3个月的工资,交给村党支部书记:“这些钱给你们当路费,到上虞、天台好好考察一下,看看人家是怎么干的。” 15位村民代表出山了。几天后,大伙儿带着致富信息兴冲冲地回到村里。当晚,黄小堂召集全村党员商议脱贫计划:村前开花田、山脚种水果、山腰种松树、山顶种茶叶……会议室里,一盏煤油灯虽然丁点亮,却把全村人的心照得亮堂堂。 5.3万株枇杷、3000株杨梅、2000株青梅、2000株猕猴桃种在了山前山后。黄小堂又掏出一笔工资,送村民到黄岩农技学校学习果树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如今,王扇村仅枇杷一项年收入就达80多万元,村子还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乡亲们说,栅下村的竹篓加工业是小堂亲手扶持的,里程村那条长3.5公里的机耕路是小堂帮助修的,双坑水库是小堂带领群众造的,下涨小学是小堂多方筹集资金建的……23年来,黄小堂先后帮助18个山村摘掉了贫困帽子,由他联系帮建的8个行政村,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四番。 黄小堂殉职后,人们?谡硭囊盼锸狈⑾郑驮诖航诜偶俚哪羌柑欤剐聪铝似娇印籽摇⑺印⑶喾?4个山村的脱贫计划,打算开春后就着手实施……王扇村的老支书金顺昌悲痛地说:“现在不兴过去的风俗了,要不然,我们真的要为小堂送上一把万民伞。” (三) 黄小堂去世的那天,乡亲们赶来为他擦身换衣,可是翻遍他的所有家当,也没找出一件像样的衬衣。 本来,他每个月的工资加上补贴将近2000元,因为时常接济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留给自己的并不多。妻子在一家企业做临时工,每月只拿三四百元工资。看着这个清贫的家庭,在场的人都落泪了:“小堂啊,你太委屈自己了……” 在尤溪镇老老少少的心目中,多少年来,黄小堂总是一身山里农民的打扮:一只洗得发白的黄挎包、一双自制的粗布鞋、一个遮阳防雨的旧斗笠,那辆“永久牌”自行车整整陪伴了他18个年头。村民们时常和他开玩笑:黄部长,我们一听到自行车响,就知道你又来村了。 踏遍尤溪村村寨寨,黄小堂在基层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许多人都进了城,而他却一直围着大山转。有人不理解:“你为山区做了那么多贡献,到底图个啥?”黄小堂说:“我15岁就死了父亲,是在政府的帮助下长大的。如今当了干部,图的就是听党的话,多给山里的百姓谋点福。” 其实,早在11年前,全市进行乡镇区划调整,组织上考虑到黄小堂已在山区工作了十几年,准备把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市郊工作。妻子知道后,高兴得一夜没合眼。可黄小堂却认准了一个理儿———当干部的,如果都想进城工作,那山里百姓的事谁来管。他找到镇领导,认真地说:“我对山区比较熟悉,还是让我留在老地方工作吧。” 由于舍不得离开尤溪山区,黄小堂只能由乡武装部长兼副乡长改任镇武装部副部长,这样一改,他就从乡领导干部变成了一般干部。“只要不脱下这身军装,只要能为山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事,别说是副部长,就是啥职务没有,我也情愿”———黄小堂在日记中写道。 黄小堂殉职的第二天,妻子打开了他平时不让家人动的柜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他当兵时穿过的军装、用过的军用水壶以及30多本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证书,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清晰地记载着这些年民兵训练情况和武装工作规划。 黄小堂殉职满周年的时候,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军区联合追授他“模范武装干部”荣誉称号,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