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大坝下闸 记者见证三峡蓄水(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2日01:03 贵州都市报 | ||
落闸后的水位到达108米处 清晨6时,记者迎着淡淡的薄雾,从宜昌市出发驶向三峡大坝。 在宜昌的夜明珠港口附近,我们坐上了坝区专用的出租车,进入了38公里的坝区专用公路。这是一条沿江修建的四车道高等级公路,道路两侧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公路的出入口都有武警值勤岗亭和检查站。开车的师傅告诉记者,这段路仅隧道就有近5公里长,路上除了运送物资的货车外,几乎没有其他车辆。 7时许,出租车逐渐靠近了大坝施工现场,我们却发现薄雾渐浓,喷薄而出的太阳也未能削弱迷雾的笼罩,我们心里不由暗自着急:"浓雾,快散去吧,不然,我们可没法拍出大坝的雄姿啊!" 临近坝前,记者透过迷雾看到了前方逐渐露出的坝顶,两架安装在坝顶高达百余米的红色缆机,在迷雾中特别引人注目。随着距离的推近,坝后电站星罗密布的金属输电塔映入了记者的眼帘,并依稀听到了江水下泄和打砂场的轰鸣声。 来到大坝前,值勤的武警要求记者出示大坝通行证,由于来得匆忙,记者未能及时办到通行证,武警战士于是很尽职地表示不能让我们进入大坝,无论怎样说明都不行。见时间还早,记者无奈之余只得转身而行,另谋它路。 10余分钟后,记者攀上了三峡库区的最高峰----坛子岭景区。据工作人员介绍,景区观景台是眺望大坝的最佳地点,不仅可以看到坝区的全貌,更可以感受三峡工程的浩瀚之势,自建成以来,已接待了200多万中外游客。 踏上观景台,一个更大的遗憾却在记者心中油然而生,在迷雾的笼罩下,远处的大坝和永久性船闸若隐若现,颇有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架势。记者在观景台上呆了一会,发现冉冉升起的太阳并无驱逐迷雾之力,只得带着遗憾顺坡而下,离开了观景台。 行走间,记者看见一位老人正坐在坛子岭一侧,悠然自得地居高俯视,记者跟上凑前一看,只见永久性船闸尽收眼底,与大坝上的安静相比,这里要热闹得多。从高处往下看,数十辆工程车正在工地上忙碌。车辆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一股股黑烟从工地冒出。 老人告诉记者,他是从坝区搬到重庆的移民,昨天才从重庆赶过来。说到这里,老人感慨万千,"今天终于看到三峡蓄水了,心里觉得特别欣慰,总觉得自己也为三峡工程出了一把力。"随后,老人神秘地朝记者笑了笑:"你们不是要到坝下去看看吗,从这条小路下去不是更近一点吗?" 沿着老人指点的小路,记者很快来到了永久性船闸前,原来海市蜃楼般的景物一下子豁然开朗,抬头一望,一种强烈的震撼猛然间涌上记者心头,在这座上下落差达113米的双线五级船闸面前,个人的渺小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才是我们的三峡船闸!这,才是我们的三峡大坝! 顺着船闸绕行,记者来到了大坝底部,在尚未蓄水的航道上,停放了大大小小的工程机械,不过大多已经收拾妥当,准备转移搬迁。高大的门式起重机在有条不紊地拆除工地上剩余的施工架。一位施工人员指着缓慢上升的江水动情地说,"现在已经是我们最后搬迁的时候了,说实话,心里还真舍不得!我们这次搬迁完毕后,一部分将直接进入三期工程,另一部分将投身到其它地区的水利开发。" 在航道左侧,一段长长的堤坝横在记者眼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那里就是隔流堤,等它投入使用后,江水将从此分流,航船也将从此进入右面的船闸航道。隔流堤的前方,就是三峡大坝。目前,长达3035米的大坝主体工程已完工,坝顶最高处达185米。记者按这个数据算了一下,大坝竟相当于两座贵州饭店的高度。 2003年6月1日,举世无双的三峡工程在历时十度春秋之后终于迎来了下闸蓄水的重大一刻。望着徐徐上升的长江水,记者不由心中感念,高峡出平湖,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构想,已不再是梦。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