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移民的世纪迁移 写在三峡工程蓄水之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31日12:29 新华网 | ||
新华网重庆5月31日电(记者 刘亢 刘刚 代群)6月1日,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这是三峡工程建设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三峡工程开始从建设期转向效益期。看着高峡渐成平湖,看着那些与长江相守千百年的城镇、村庄和码头一步步沉入江底,不能不想起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和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仍在继续的浩大移民工程。 这是一次空前的移民。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下的国家有30多个,而三峡库区最终移民人口将 三峡工程蓄水前夕,当记者耳闻目睹了库区人民不畏艰难、再造家园的丰富实践之后,更深切感到,百万移民决策的意义深远,影响巨大。它给三峡库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人类移民史写下了厚重的一页。 (一) 在移民外迁的日子里,这样的情景常常打湿我们的眼睛:就要登船、上车了,告别的人还手牵着手,你一言我一语,话语滔滔;带上那祖传的泡菜坛子,家乡土地上的种子,老屋前挖起的小黄桷树苗……乡情依依。故土难离,家园难舍。云阳移民外迁上海,县里的干部动员说,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里的生活比在云阳好。可不愿外迁的移民说,上海有云阳这样好的脐橙树吗? 但“搬迁”来临的时候,他们毅然将国家利益放在了前头。到今天,三峡库区已有近20万人“就近后靠”搬迁新地;10万多人远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1个省市落户安家。从山区到平原,由种柑橘、苞谷变成种水稻、棉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在江苏省大丰市,移民李安春一家分得了11亩耕地。他种上了棉花、桑树、大棚蔬菜,栽了一片果园。有的移民,承包了果园,办起了酒厂,开起了火锅店,买车跑起了运输。 在库区内安置的移民,也勇闯市场。云阳县故陵村的移民瞄准新家园的建设办起了预制件厂、水泥厂。目前全村从事加工、建筑业的有200多户,办饮食业的有30多家,另外还有30多家从事车船运输。在茅坪,移民韩大爷一家人,大儿子开发廊,女儿开餐馆,小儿子搞运输。韩大爷说:“新搬的地方比老地方强,只要开动脑筋,手脚勤快,不愁没有好日子过!” (二) 2009年三峡工程蓄水175米高程时,600多公里长的狭长型水库将淹没湖北省、重庆市的陆域面积600多平方公里,被淹没的房屋面积达3473万平方米,耕地38.95万亩。国家对移民补偿投资400亿元。有经济专家分析,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结合部的三峡库区,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区域。它独特的区域优势和现实条件,决定了百万移民工程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共同战略支点。 世人称赞三峡的壮美,但我们也看到它的贫困。在库区1600万人口中,贫困或刚刚脱离贫困的人口占到了80%;20个受淹区县中,吃财政补贴的就占四分之三。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加快库区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实施为移民开辟了一个不断富裕和进步的发展空间。与以往移民不同,这一次的投资没有仅仅成为移民的盘中餐、身上衣,而是成为一块块新开垦的土地,一片片果满枝头的柑橘园,一个个高效农业基地。三峡库区的广大农村,沿着生活安置和生产安置并举,农业开发为主、就业安置为辅的道路,将许多可与城市小区媲美的移民新村建造在了青山绿树之间。走进万州五桥移民开发区黄柏乡,一片葱茏的景象跃入眼底:140多公里长的沿江高效农业带已见雏形。目前,这个产业带可安置移民1.2万人。 移民大搬迁为库区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库区内那些规模小、设备差、污染环境、亏损严重、竞争力差的企业,通过技改搬迁、改组改制和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对口支援,改换了容颜。一批市场适应性强、技术起点高、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的全新企业构成了今日库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万州区部分淹没企业,在格力集团、常州柴油机厂、上海汇丽集团等对口支援企业的通力合作下,组建了一批新企业,预期可新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户,1亿元以上的企业18户,挺起了当地工业的脊梁。 随着一座座新城的拔地而起,三峡库区新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历史名城秭归,千百年来空守一条黄金水道。整个老县城内,找不出一条两丈宽的路,没有一条像样的街。0.76平方公里的城里,拥挤着70万平方米的房屋和2.2万人口。而今新县城楼房鳞次栉比。一批新颖的小城镇也伴着移民的搬迁而崛起。 移民建设也为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空前的发展。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库区用了一年时间,基本建立了与全国同步的通讯系统。库区多年来主要依靠水运的交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将有数条高速公路横贯库区;达川万州铁路已经开通,渝怀铁路正在铺设;万州五桥机场即将投入使用。交通部还将把重庆、万州作为内河重点港加以复建。 (三)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农民的密集耕作,森林覆盖率的下降,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据统计,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62%,库区总产沙量平均每年1.55亿吨,流入长江的泥沙约为4000万吨左右。数据显示,三峡库区已成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质条件的复杂,每年汛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令人揪心。 移民搬迁初期,走的是“就近后靠”和“房前一条路,房后是果园”的理想化思路。有的县为了安置农村移民,在25度以上的斜坡上开垦荒地。毁林开荒,陡坡种植,不仅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也给移民今后的生产生活带来重重困难。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库区10多万移民,向湖北、重庆两省市的非库区和上海、江苏等外省市安置。而今10多万农村移民有步骤外迁,近百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 为了三峡的秀美山川,三峡库区充分利用移民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下大力气治理生态环境。重庆市、湖北省都启动巨资营造“青山绿水工程”: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荒坡。以街心花园、绿树草坪为不可缺少内容的新建城镇拔地而起,一批布局分散、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将永久退出三峡两岸。以退耕还林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初见端倪,库区林地以每年60万亩的速度增加,库区农业开始摆脱对耕地的依赖,逐渐转向“山上有树,树上有果,林下有草,以草养畜”的立体经济。(完)(来源:新华网)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