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典疫情持续走低的背后 逐步了解掌握传染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3日22:08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5月13日电 北京“非典”疫情持续走低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刘江李煦 从5月9日开始,北京疫情下降幅度明显增大。13日10时北京报告新增确诊“非典”病例48例,这是北京连续第5天日新增确诊病例不超过55例。而在4月底以前,北京曾十几天每 疫情数字牵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其变化很快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反射:多日来情绪紧张、压抑的市民,开始从恐惧中摆脱出来。冷清一时的商店和饭馆重新出现悠闲的客人,街道上的车辆明显增多,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交通堵塞。 虽然北京市卫生局的官员审慎地表示,疫病有自身的规律,数字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疫情已经完全得到控制。但是,对于政府、医护人员以及广大市民来说,疫情曲线的走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也是人们战胜“非典”的一针有力强心剂。 至此,公众所关注的问题也从主要以应对为主的“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医疗资源是否充分”、“如何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等,转向“政府的措施是否到位和规范化”、“如何减少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对疫情可能出现的反复是否做好准备”等一些更具巩固意义和前瞻性的问题。 广东治疗“非典”专家钟南山院士在考察北京疫情时认为,防治“非典”要集中力量,“把钢用在刀刃上”。4月30日,临危授命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曾对中外媒体表示,政府措施的效果要通过后十几天的疫情变化来体现。那么,回顾北京抗击“非典”的历程,到底是哪些力量在有力地推动着数字的变化呢? 从“提高收治率”到“随诊随收” 王岐山曾带着巨大压力对中外记者表示,我们现在还只能说是“提高收治率”,而不能说是“保证收治率”。他坦承,北京的注册医生有32000人,有资格的护士34000人,但真正熟悉呼吸疾病的医生和护士总共不到3000人,仅占医护人员总数的4.3%。北京甚至没有一座真正用于呼吸传染疾病的医院。 在北京疫情暴发初期,人们最大的疑虑之一,便是能否保证把感染的患者迅速送到具备治疗条件的医院。虽然从广东和香港的经验得知,“非典”可防、可控、可治,但是,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因医疗资源有限而得不到及时救治显然是可能出现的最大危机,也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挖掘医疗资源潜力和有效调动各方力量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中央抽调了包括军队医院在内的各方面的医护人员。 4月17日,北京首先确定了6家专门收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随后很快确定了第二批11家。在短短的8天时间里,专门用来收治“非典”病人的小汤山医院“神速”建成,可容纳1000多张床位。5月6日,宣武医院启用,5月8日,中日友好医院启用,这两所医院是北京质量最好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 北京抗击“非典”的医疗资源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至5月7日24时,北京所有确诊病人已全部转移到16家定点医院。北京市副市长张茅13日表示,“经过前一段的工作,北京收治‘非典’患者的病床大量增加。目前,在这些定点医院里还有相当数量的空置病房。近一段时间确保收治没有问题。” 在北京为巩固“非典”阶段性成果,取得关键性进展而进行的“五月攻坚战”中,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组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强调要“确保收治,做到随诊随收,实行集中治疗,不让感染者在社会上失控。” 医院成为重要传染源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非典”疫情发生初期,在感染者中有相当部分为医护人员。这一现象很快得到重视。北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医务人员感染率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统计数据表明,从4月21日到5月1日,北京医务人员当日确诊的“非典”病例平均每天为15.81人。而从5月9日至13日,平均每天的人数已经降至4人左右。这些表明,医务人员受感染的情况已经得到根本改变。 专家分析,北京医务人员在前期受感染人数较多、机率较高的原因是,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最早、接触频率最高、距离最近。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说,在“非典”疫情突如其来时,大家对“非典”的传播规律都认识不清,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不很完善,所以这一群体感染的人数比较多。 为降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北京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控制标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内部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针对一段时间里医院成为重要感染源、市民发烧不敢到医院就诊的问题,专门设立了63家规范的发烧门诊。 发烧门诊经过不断整顿,管理和运作日趋成熟。在设置条件、流程、医护人员保护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有效地避免了普通发烧病人与“非典”病人以及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有关部门还特别设立了发烧门诊电话,使病人首先对医生进行咨询,然后再决定是否到门诊救治。 张茅认为,从目前效果看,针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所采取的防护,是切断传染源最重要和有力的措施之一。 传染源逐步得到了解和掌握 由于“非典”对于人类是一个全新的疫病,“非典”之役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传染源的了解,人们也经历了从茫然无措到逐步稳定掌握的过程。 北京在防治工作初期,便组织了2500人的庞大队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与患者进行接触的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观察和隔离。 流行病学专家、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13日说,北京收治的“非典”患者大致有4个来源:一是发热门诊;二是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三是外地来京就医的患者;四是在社会上散落的人员。 他表示,北京对新发病例染病的原因掌握得越来越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将绝大多数新发性病人掌握在手中。除此之外,北京对于当前尚无定论的“非典”传播途径也进行了周详的考虑。虽然国际上公认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但专家认为,不能排除通过消化道和脊椎动物传播的可能。 为此,北京也非常重视从切断消化道传播来控制“非典”。对确诊、疑似和密切观察者的垃圾和粪便都进行严格处理,对救治“非典”医院的垃圾设置了专门工作人员、运输车辆和垃圾焚烧点。专门设计的垃圾运输车辆充分考虑了环保安全性,即使车辆倾覆,装载的垃圾都不会发生泄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受到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在内的各界人士称赞的“群防群控”,北京也充分总结经验,并强调进一步加强。据透露,北京5月份防治“非典”工作重点之一,便是切实巩固刚刚建立的“铜墙铁壁”。(完)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