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居民的“真情告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2日08:13 河北日报 | ||||
一个假设————如果你所在的小区有居民楼被设为隔离区,你会为被隔离的人们做些什么? 采访中记者向许多社区居民提出过这个问题。 “帮他们买菜、日用品、报纸。孩子要是想吃肯德基了,也可以跑趟腿。”“打电话 “在网上发祝福电子贺卡”、“画一幅医生阿姨们全神贯注给非典病人治病的画,下面写着‘别害怕,叔叔阿姨们正在努力!'”……孩子们的回答充满童贞而富有创意。 而对于省会柏林南区的居民们来说,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模拟题”,而是真实的生活场景———4月30日,由于该小区45号楼发现一名非典疑似患者,这座楼一单元的18户人家被隔离。 对于每天在楼下临时帐篷里“严盯死守”的街道办事处干部梁宣敏来说,这段非常时期最让她难忘的是洋溢在小区里的“非常情感”:许多居民们主动要求为隔离区内的人代买物品;一些居民还为街道干部们送来开水、躺椅和手电筒,一句“有事你们言语一声”说得人心里暖呼呼的……“平时虽熟头熟脸的,但心还隔着一截,患难中的真情让社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家庭!” 17岁的徐凯明和他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隔离区里。有大家伙的照顾,一家人生活如常。在电话里,小凯明告诉记者,奶奶的许多老友他都“认识”了。因为每天,那些他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会打来慰问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要,“他们说等隔离期满后还要我加入他们的‘遛弯族’呢”。 患难见真情。突如其来的疫情似乎一夜之间成了社区人与人之间情感融通的“粘合剂”:防病知识成了素不相识人们散步、健身时的热门话题,昔日“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们会关切地相互提醒:及时消毒、办出门证……钢筋水泥的丛林一下子变成了情感开放、心灵相通的空间。 许多居民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非常情感故事”: ————唐山市路北区建科楼社区居民李秀荣说,由一些党员和居民组成的“小红帽志愿队”成为小区里最鲜亮的风景,尤其当小区发现首例非典疑似病人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主动请战,协助居委会人员做隔离区的监控工作; ————66岁的保定市红星社区志愿者杨满寿老人走出家门为社区楼道清洁消毒时,一些年轻人抢过他身上的消毒设备背在了自己肩上,还有一位平时性格孤僻、从不与人来往的老太太竟也加入了义务清洁消毒队; ———“我们和邻居相亲相爱,共抗非典”、“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加油!加油!”看到挂在小区里的这些人情味十足的横幅,省会电建生活小区的韩静眼睛湿润了,她说自己从此有了一个新习惯,开始与邻居们见面打招呼、问好。 非常时期人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大家是一个整体,“社区是我家”在人们心中有了最贴切的释义,一种新型的社区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 “这种‘非常情感’是非典送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能不能在非典过后还能把这种非常情感‘保鲜’?”省会东苑办事处主任王建民的这种想法与我省长期关注社区问题的专家、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周伟文不谋而合。周伟文分析:抗击非典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凝聚人们情感的载体,搭起了一处沟通人们情感的平台,而人的情感往往需要这样的载体和平台来交融,这种“非常情感”给我们社区工作者最大的启示是:莫道人情冷,沟通多有道。 去年3月5日,保定市南市区红星路街道办事处曾首创全国第一个“邻居节”,以招募社区志愿者的形式搞“一帮一、多助一”的扶贫助困。非典时期,原有的800人社区志愿者队伍“扩军”到1600多人。该办事处主任刘丽娜的体会是,社区内人际关系的和谐不能只寄希望于突发事件的“短期效应”,社区工作者们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有意识地营造一些氛围打造社区的“情感平台”,吸引人们走出小家、融进“大家”;汇集小爱、凝成“大爱”。本报记者 叶娟娟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