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践约———来自抗非典前线的非常报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9日19:15 新华网 | ||
在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非典”战场上,他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勇敢无畏的中国医务工作者们的感人奉献!他们无愧为抗击“非典”战场上最可敬可爱的人! 护士长眼中的护士 这是一位护士长在抗“非典”前线的日记,她叫张积慧,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2月15日进驻专门救治染病医护人员的病区后,开始用笔记下她的所见所感。以下是部分日记的节选。 2月16日 星期日 上午11点,我们终于把病区所需的物品全部备齐。我真不敢想象,这些体重只有四五十公斤的姑娘们仅用了7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把将近20倍于自己体重的各种物品从不同的仓库搬回到现在的5楼,并归类有序地摆放好。 ……将近10点钟了,大家才捧着盒饭进晚餐。护士冯秀芳打电话把自己调到临时病区护理非典型肺炎病人的事告诉家人,电话那边妈妈、姐姐、弟弟等人都哭了。小冯对妈妈说:“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能后退,我还没哭呢,你们更不要哭了,也不用担心。”妈妈只好让她必须每天打个电话报平安。看见小冯这样,其他的姑娘都不敢再向家里通报。 2月18日 星期二 早上,上班不久,从传染病院转来了一个昏迷的病人。这是一名护士,她不幸病倒后,深爱她的丈夫每天给她送汤、送饭、送花,不顾医护人员的强烈劝阻。她的丈夫不幸染病也倒下了,而且走得十分匆忙,没能给爱妻留下半句遗嘱。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场的医护人员心情无不万分悲痛,这是我们的姐妹啊,我们一定要全力救治她。 赵子文主任一声令下:送ICU(重症监护)室、插支纤镜、上呼吸机、心电监护、抽血……我看到赵子文主任在为患者插管时,与病人脸对脸距离只有20厘米!之后护士们又为患者吸出毒性痰液约50毫升,更换因大小便失禁的裤子……经过一番紧急救治后,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慢慢平稳下来。 事后,我和赵主任及参加抢救的护士聊天,问他们怕不怕?赵主任说:“当时只想快点插好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就是生命。”护士说:“当时只觉得手不够用,恨不得再长出两只手来赶快把所有的事做好。” 一位护士的爱人得知自己的妻子将被抽调到临时病区时,提出让她辞职,但这位护士没有这样做。她瞒着家里人,毅然来到了临时病区,还交代原来病区的同事,如果家里人打电话来找她,就说她刚刚走开或是做治疗去了。真是用心良苦! 这一切使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医疗战线从“非典”发病至今,前仆后继地倒下了100多名医护人员,答案就在这里:为医学科学献身,救死扶伤,我们责无旁贷! 2月28日 星期五 今天又有12个病人出院了。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奋战,病魔投降了:住院病人正在康复。 ……记得刚刚入行时,我们曾庄严宣誓:“无论何时何处,无论男女老幼,无论高贵与卑微,我之惟一目的,为病人谋幸福。”虽然我一直在从事救死扶伤的工作,也曾经无数次无偿地加班加点,但直到今天我才领悟到这誓言的深刻含义。 护理部冯主任专门召集我们护理组成员,特别叮嘱我们:“请大家记住每一个病人都是我们的亲人和战友,我们在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要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支持,要让每一位患者相信,在康复的路上,我们与他们并肩同行,我们的服务更要体现出一份浓浓的情意。”在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在每一间病房贴上了“亲爱的病友,康复路上,我们与你并肩同行”、“病人满意,我们放心”、“有事请找我”等一句句关爱病友的话语。 危难当头 舍生取义 接触病人最频繁,工作最琐碎、最繁忙的当数护士们。换点滴、为起不来身的重病人擦身、洗脸、喂饭、倒大小便……有护士晕倒,工作繁重,又十分缺氧———防止传染要戴口罩,由于病人的强传染性,有的护士不得不戴着十几层的口罩,医院只好在护士办公室专设一个氧气瓶,用于抢救昏过去的医生、护士。眼看一批批护士倒下,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院士被感动得热泪纵横:“这就像是在战场上炸碉堡啊,前仆后继!” 医护人员每次进病房必须穿上防护衣、隔离衣、口罩、头帽、手套、鞋套,一进去就要六七个小时。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次数,护士们不敢多喝水,在炎热的广州,身穿厚厚“盔甲”的姑娘们渴呀!她们根本不敢看水龙头,更不敢听水龙头流水的声音———一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女孩子们就觉得有一只干渴的小手从喉咙中伸出来招手叫渴,一听见哗哗的水声,没有时间上厕所的护士们就觉得自己的膀胱似乎要爆炸了!广东护士胡彩华进入“非典”病房的当天,就搬出家门,单独居住在一间屋子,从此两个多月没有回过家,没有抱过自己两岁的孩子。一次实在想孩子,她就打电话让家人把孩子领到楼下的花园玩耍。年轻的母亲隔着窗玻璃,眼巴巴望着自己一点点抱大的孩子,禁不住掉下眼泪。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是众多倒在“非典”战场上的白衣战士之一。 被感染“非典”后的叶欣,拒绝同事给自己作更多的护理,她在病床上给自己接补液、听胸音。院长和同事来探望时,她挣扎着用颤抖的手写下一张纸条:“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很多护士见之落泪。眼泪,为舍生取义的的情怀而纷飞。叶欣以身殉职后,人们自发地在网上开辟了“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纪念馆”网站,几十万网友在这里为英雄点歌、献花、点烛、留言,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与哀思:“———每到‘国难’当头的时候,总会有那些平时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中国人撑着,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轻轻的,您走了,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悲痛;慢慢的,您倒下了,树立起来的,是人们对您的敬重。为人,为妻,为母,责任虽重,可白衣战士的职责,却胜过自己的生命。47年,瞬间即逝,叶欣,一个普通的名字,将与伟大一同永恒。走好,请一路走好,您将永远活在百姓心中。” 其中,叶欣的家属在网上这样留言:“欣:广东团省委送来5000元慰问金。我接受了,随即交给吕玉波院长,委托他用在仍然战斗在第一线或染病的医护人员身上。因为你的风险已结束了,但他们仍面临着许多风险,需要补补身子以提高免疫力。我想,你一定会赞成我这样做的,对吗?” 与病人同在 一听说“非典”,普通人避之惟恐不及,医护人员却迎头而上。 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他心里总是想着病人,越是病情严重,他越是检查频繁,“钟院士查房极富人情味,天冷时,他总要用手把听诊器搓热,并从语言上给病人极大的鼓励和安慰……” 下面是一个儿子对即将奔赴“非典”战场父母的网上留言。他父母所在的医院被北京市卫生局指定为“非典”治疗定点医院。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晴空霹雳一般,当时不知说什么好,半天说出一句:‘你们会不会感染上?’可是谁都知道,赶上这事的医生感染率是相当高的……由于他们都在一个医院工作,所以可以享受只去一个人的待遇。当我要求他们只去一个人时,他们几乎同时说:‘我去!’父亲说,他是一家之主,有责任承担这个危险,而母亲说,如果只有一个人去的话,那就是她去。他们就在饭桌上这么平静地争着,而我的心却像被刺破了一样,我不敢相信我的家竟会面临这种生死抉择。 “他们让我决定谁去,我快要哭出来了,感到极度的无助和伤心……父亲说他做了30多年的医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决不能愧对医生这个称号,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现在,我每到吃饭时就忍不住流眼泪。我亲爱的朋友,请为我的父母祈祷,祝他们平安,好吗?” 四川省医院感染科24岁的女医生陈姗,原本5月1日是她的婚期,但得知自己所在的科室即将收治“非典”患者,便毅然推迟了婚期,还专门把美丽的披肩发剪成男孩子式的短发。她与二十几位同事一起写下《决心书》:“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义不容辞!” 感染科的这些医护人员中,不少都面临着家属生病或需要照料等家庭困难,院长修瑞龄亲自到病房给全体医护人员发放了《困难调查表》,希望大家尽可能填写,医院将根据情况进行安排。很快,21张《困难调查表》收回到院长手里。修院长看了一眼后眼眶立即红了———没有一个人填写“困难”! 明知凶险却达观,这是一种坚忍的力量,一种无畏的美丽。 为了祖国的平安 为了大地的微笑 面对猖獗肆虐的病魔,危难时刻,无数优秀白衣天使挺身而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他人,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最危险的第一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连续紧张战斗一个多月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决定抽调部分同志到二线“轮休”一下。一直忙碌在病房的黄侃医生闻讯后说:“我是男同志,体质好,家庭负担不重,让我留下来吧!”女医生说:“你已经快40天了,先把你轮下来透透气。”“40天又怎么样,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说不定有抗体了,让女医生先下一线吧,她们有孩子,有家庭负担,而且工作时间也不短了。”听黄侃这么一说,女医生们谁也不想走了。 院领导感动得热泪盈眶。经过讨论商量,当主任含着眼泪宣读最后确定的撤离医生的名单时,没被读到名字的医生好像放下了一块大石头,黄侃医生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4月18日,是北京地坛医院护士温炜非常高兴的日子,这是她的结婚纪念日;另外,医院在当天通知她准备进入“非典”病房工作,这样,她可以和已在“非典”病房工作的丈夫蒋荣猛并肩战斗在抗病第一线了。 74岁高龄的姜素椿是解放军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指导抢救“非典”患者,不幸染病。他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非典”康复者的血清终于痊愈。 人们以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意。无数份感谢信、慰问卡飞向医护人员的身边。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给北医三院的感谢信上深情地写着:“感谢你们……让我们还有拥抱的希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相信,彻底埋葬“非典”病魔的那一天一定会很快到来!(颜彦)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