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报道第一线新闻工作者关键时刻守望城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8日11:01 解放日报 | |||
此刻的新闻工作者,是这样一群人:除医务人员外,他们距“非典”最近。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让公众获得“身体防护力”的是白衣天使,公众的“精神防护力”从何而来?———上海新闻工作者担此重任,他们面对“非典”威胁,无惧无畏,迎头出击。 尽管面对同行,采访却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奋战在防治“非典”报道第一线“最可爱的人”,说得最多的只是“没啥好说,这是记者的职责”。然而在这简单话语的背后,却是无数的灿烂。 冒着风险走近隔离房 走近隔离病房,对常人来说,是最可怕的,唯恐避让不及。可为了让市民安心,报道上海隔离防治严格有效,记者们冒着风险来到这里。 文汇报记者章成钧五十多岁了,平时身体也不太好,可当接到跟随采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任务时,毫不犹豫,立即出发,“我并非不知道,这意味着比常人更接近‘非典’,更危险,可作为一个老记者,我明白自己的职责。”临危受命,老章连口罩都没来得及买,走进肺科医院,戴的还是借来的口罩。“家里人担心我啊,一天几个电话,我也担心家人,只有尽可能勤洗手。”专家组每天7点半开始工作,老章家远在莘庄,为保证准时到位,6点钟就得起床,晚上还要干到深更半夜,一连几天,眼袋肿了,脸色倦了,可忙碌的记者身影中总也少不了老章。 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周红钢全程跟随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采访,所到之处很多都属“隔离禁区”,可他没有退缩过一次,总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出现在最佳的拍摄角度。专家们随时突击检查,周红钢全天守候待命,晚上专家休息了,他还要回报社制作照片。好几次赶发稿,他饭都顾不上吃,及时把照片送回报社。“不累是假的,但这是记者的职责。” 谁让我是干新闻的呢! 上个星期天,上海电视台摄像孙明忘不了,他正在电视台值班,突然接到通知,马上到肺科医院拍摄。没有犹豫,没有躲闪,他拎起摄像机就走。“我们穿上防护衣,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好像宇航员穿上太空服。当时,心里真的咯噔一下,害怕吗,记者的职责不容我多想。”那天,一回家,孙明就把外衣扔进了消毒液中,还特地把手洗了三遍,尽管这样,妻子知道后还是“雷霆大怒”。难怪啊,孙明的孩子不到三岁,换了谁都担心。“其实,妻子还是理解我的。我想等孩子懂事之后,他也会理解爸爸,因为爸爸是干新闻的。” 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仇逸原打算5月份结婚,可防治“非典”,大敌当前,哪还有空筹备婚礼。本该天天跑商店准备结婚用品的时候,仇逸跑得最多的却是医院,所有的活一古脑儿扔给了未婚夫,实在来不及,就推迟婚礼,“他理解我,谁让他要娶的是个女记者呢!”仇逸曾经面对面地采访过救治“非典”疑似病人的医生,害怕吗?“不,那种感觉是神圣,白衣天使的无私深深打动我。战胜非典,将是我婚姻最好的开始曲。” 关于新闻记者的“新闻” 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张春海病倒了,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烧。原本是件平常事,一连几周,他忙碌在防治“非典”报道第一线,没歇一天,国际车展又连忙三日,每天忙十几个小时,铁人也会得病。这几天,终于在家休息的他,将“攒”了三大盆的脏衣服洗了。 可张春海没想到,网上忽然出现有关他的“新闻”,说他得“非典”被隔离了,“因为他曾拍过‘非典’病人。”“绝对无中生有”,张春海急了。他采访的两个病人,是确定排除“疑似”获准出院的病人。当医生与病人告别时,摘下了口罩,这就是最大的安全鼓励。“当时我还是戴着口罩,拍下这感人一幕的,我怎么就成了‘非典’患者?”张春海只能苦笑。 坚守岗位就是替百姓解忧 靳慧是东方网记者,人们总以为网站记者就是在电脑前剪剪贴贴,不用出门。其实他们从“非典”刚袭来时,就走到了第一线,从南京路到人民广场,从公交车到地铁,从小学到大学,到处有他们的身影,因此,上海防治“非典”的新闻得以第一时间上网。“有个家长已经不让孩子上学了,可看到我们写的上海中学严格消毒预防的情况后,打电话来说,他放心了,这就送孩子上课去。”靳慧说,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无冕之王”的份量。 解放日报特别开出的防治“非典”热线电话,电话铃从早到晚没个停,两天接了200多个电话,可想而知,群工部的记者忙成了啥样。可他们都知道,非常时期坚持岗位,就能为百姓解忧。市民反映大卖场卫生堪忧,记者们连夜跟踪曝光,第二天刊出,大卖场纷纷来电表示整改;听说徐汇区仍有地方不顾市政府禁令,在狭小场所举办展销会,记者朱君巍立即出动,会同有关部门,当场决定取消展销;有读者反映宝山城郊卫生差,容易成为“非典”防治死角,记者俞自立不顾路途遥远,及时到位,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答复。昨天和前天本应是休息的日子,可负责热线的群工部记者哪里顾得上休息,每天安排6人值班,“为啥要这么多人?解放日报的热线电话,件件要落实,桩桩有回音。” “在‘非典’面前,我对记者有了更深认识,关键时刻,你们挺着脊梁,在守望着这座城市。好样的!”这位网友的评论,令所有新闻工作者欣慰。本报记者诸巍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