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反击非典行动 有大家的关爱足够了(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6日02:30 北京娱乐信报 | |||
本报社长崔恩卿和执行总编辑孙瑜在与地坛医院隔离区内的贾双萍护士长通话 信报记者 孙京龙/摄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昨日下午16时,小小的“捷视宝”可视电话再次发挥它的威力。 通过它,本报社长崔恩卿、执行总编辑孙瑜代表本报所有员工以及广大读者与身处防治“非典”隔离区的北京地坛医院二病区贾双萍护士长进行了隔离区内外的“面对面”对话。 拿着话筒社长泪水涌出 16时整,崔社长拨通了北京地坛医院的电话,可视电话画面上出现了“全副武装”的贾双萍护士长和她的另一位同事。看到她们,崔社长刚说出:“你们辛苦了!”这句话就哽咽了。 停顿了一下后,他说:“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非常时期,人类遇到了一个巨大的灾难。你们在一线英勇地做贡献,我在这儿代表北京娱乐信报全体员工和百万读者向你们问候!”电话中,贾双萍护士长对崔社长的问候表示了感谢。 崔社长关心地询问了护士们日常的生活起居。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贾护士长回答说,由于事务繁忙,她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小时,出于安全她们每天还不得不穿上里三层外三层的隔离衣。这时,崔社长的眼泪夺眶而出。护士长讲述病区真情 贾双萍护士长充满感情地讲述了隔离病区内的一些真实故事。她们二病区共有30个医护人员,其中有许多是从其他医院抽调过来的。这些从外院抽调来的同事有些还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但是他们依然和别人一样,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他们每个人都很累,但是大家互相勉励,生活工作很愉快很充实。 贾双萍护士长还讲述了她们是怎样吃饭、怎样休息。她说,吃饭都是由院领导亲自安排,每天都有专人为她们配置营养食谱,专人送到病区。医院还给她们送饮料以及苹果、香蕉等多种水果。 最想念自己的老父亲 年近六旬的崔社长还和贾双萍护士长拉起了家常。他问贾护士长现在最想念的人是谁?她说,是自己的老父亲。贾护士长的父亲身体一直特别不好,在她进入隔离区之前,父亲就在北京医院急诊看病,现在父女已经有好多天没有见面了。现在,她非常想念非常牵挂他老人家,但是实在没有办法去看他,只能遥远地祝福了。 贾护士长告诉崔社长,她与其他家人沟通的惟一途径也就是打电话,但是白天太忙,没有时间,只能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和家人互相问候一声。此时,崔社长的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 我们媒体能帮你做什么 十分钟后,执行总编辑孙瑜从崔社长手中接过了电话。她告诉贾双萍护士长,报社的编辑记者以及许多读者都非常关心她们的生活状况,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给报社打来电话,也非常关心她们的生活工作情况。 孙瑜还问起医护人员们面对疾病时内心的真实感受,有没有恐惧心理。贾护士长说,他们多年来一直在搞传染病治疗,对于病毒早就度过了恐慌期。现在,每天虽然很忙,但是特别有干劲,对于战胜病毒特别有信心。 “听了这些,我们对你们抗战在防非典一线医护人员又增加了一分敬意,我们非常希望知道在这种危急时刻,我们能帮你做些什么?”听到孙瑜真诚的询问,护士长的声音颤抖了。她表示:“你们已经做的很多了,有你们的支持和关心,足够了!” 告诉读者不要歧视病人 对话接近尾声时,孙瑜向贾双萍护士长询问此时她最想通过信报向读者转达的话是什么。贾双萍说:“希望读者能理解我们,千万不要歧视病人。这个难关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渡过。”她接着说,“发现类似症状的人们也千万不要精神太紧张,不要恐慌,一定要沉着地面对,有症状一定要到医院去诊治。” 最后,信报的两位社领导一并向贾双萍护士长表示了感谢。再三叮嘱她一定要多保重,并表示:“信报全体人员和所有读者永远是你们医护人员的后援,我们一定要和你们在一起并肩作战,最终战胜非典病魔!” 画面显示的那一端,激动不已的贾双萍护士长握着话筒再也没有说出话来…… 信报记者张薇 我们这里不用动员 昨天,记者利用可视电话,与正在北京市胸科医院隔离区中工作的医生连线,了解到发生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鲜为人知的故事。●要连续工作24小时 可视电话接通了,一名医生身穿隔离服,脸上戴着几乎遮住整张脸的厚厚的大口罩,出现在屏幕中。她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只告诉记者她姓王, 王医生说,4月14日,北京市胸科医院成为专门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之一她是4月18日进入病区的。每名医护人员都要在病区中连续工作24小时后才可以休息。一般每名医生、护士要连续工作15至20天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才能走出病区。如果条件允许,他们可以休假、并与家人团聚;如果条件不允许,很有可能才出病区,就要再次进入病区开始下一轮的工作。条件允许?王医生笑了,就是病人不多同时没有什么紧急情况出现的时候。 聊了也就几分钟,王医生在电话那头已经喘起了粗气。她说,参加对“非典”病人进行救治的医护人员都戴着特别厚的口罩,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她特别不适应,戴一会儿就觉得喘不过气来,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逐渐适应了。 ●感人的故事说不完 作为重点救治“非典”病人的医院,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当记者提及此时,王医生一个劲儿地说:“太多了。” 第一个进入病房的冯医生,是副主任医师,她母亲是癌症晚期。但接到要进入病区的通知后,冯医生二话没说,将老母亲留给家人,就进了病房,至今还工作在第一线。陈医生星期五才领的结婚证,连婚纱相都没来得及照,星期一就进入病区,她新婚的丈夫什么都没说,送她进了病房。还有医生婚假一直没有歇、家里孩子发高烧……这些故事说都说不完。 在记者的要求下,王医生将视频电话的摄像头挪动了一下,记者看到了医生的办公室。“条件很简陋吧?”记者看到,几张办公桌、不断有身穿防护服的医生走来走去,紧张地工作着。 ●病人就是命令 医院中,所有参加救治“非典”病人的医生、护士都是自觉的。王医生说,一天深夜,她所在的病区突然送来了40多个病人。谁也没有特别通知,但全医院所有的住院医生全部赶到了第一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很多护士只接到了一个电话,就拎着自己的东西到“非典”病区报到了。护士们比医生更辛苦一些,她们连续工作24小时是家常便饭,很多人甚至连续工作48小时。“在我们这里,没有动员,只要有病人,所有医生、护士就会出现在第一线,病人就是命令。” 信报记者闫峥 “捷视宝”紧急调货进京 信报讯(记者张薇)昨日,本报“反击非典特刊——本报行动”中推出的《我看到了隔离区里的妻子》报道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报道中,本报牵线搭桥促成18部“捷视宝”可视电话捐往防治非典医护一线的事情,受到了医护人员及其家人的热烈的欢迎。 到昨日下午,已经有许多医护人员的家属打电话到本报盛赞了这一义举,他们有的说这一事件是抗击非典战役开始以来,北京出现的最富有人情味的创举;还有的表示自己也想花钱购买,然后安到处于隔离区的亲人身边,以能够清晰直观地和亲人沟通。 北京市卫生局的有关负责人也再次赞扬了本报的这一举措,他们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们将考虑在一些非典定点治疗病区内安设这种新产品。 昨日下午,捐献单位北大科技园博雅投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早上到下午,他们单位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许多信报读者打来电话询问“捷视宝”可视电话的价格和性能问题,也有许多人表示要购买。 到下午时分,从深圳生产基地空运过来的存货已经销售一空,目前他们正在筹备紧急调货,以满足首都群众的购买需求。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