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克服恐慌 面对非典构筑健康心理防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5日19:09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李京华 张舵) 针对当前人们对非典的恐慌心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吕秋云提醒,在疾病流行时,构筑起健康的心理防线至关重要。 吕秋云说,面对非典型肺炎,人们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身体强壮,不会感染,表现得满不在乎,甚至充大胆,不做认真防护。而有的却出现恐 吕秋云认为,以上心理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有些已属于亚健康状态了,需要一定的临床心理治疗。 吕秋云分析,此次非典流行与空难、山难、地震等灾难性事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它灾难一般是在一个时间点一次性地出现,而非典流行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波及人群面较广。由于病毒微小,肉眼看不到,在生活中无法分辨,而其传染性又比较强。加之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可以治疗,使人感到无处躲藏,无力应对,这会比其它灾难性事件更让人们感到紧张和恐惧。由于非典病人是被隔离起来的,也给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进行心理帮助带来了困难。 吕秋云说,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时,我们会提前出现紧张、恐慌和焦虑,这叫“预期性的焦虑”。应该说,这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每个人意识到可能出现这样的危险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慌和焦虑等情绪反应。因此,当出现这些情绪反应时,我们不要说“我这人真没用,我怎么这么胆小,我怎么这么脆弱,我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样的话,因为这并不能减少紧张情绪的出现,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和加强自己的紧张情绪,还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这对心理健康和预防非典都是不利的。 吕秋云说,应该学会善待自己,接纳自己,不人为地加剧这种紧张、恐惧和焦虑情绪,通过与家人、朋友聊天,共同讨论这些情绪,看到大家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反应,从而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通过相互交流,还可以起到心理上互相支持的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使用适应性的行为,如幽默、运动、保持正常的进食、睡眠和工作习惯,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放松训练等,减轻应激带来的紧张情绪。在心理上保持正性、平衡的健康状态,多看有利因素: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广大群众已充分调动起来,广大的医务人员发挥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已取得了丰富的治疗预防经验等。 吕秋云强调,面对非典我们一定要避免消极的应对方式:否认、退缩、回避、过度恐慌、冲动行为、过分依赖、过度疲劳、压抑情绪、不接受帮助、过度饮酒或服药、自伤、自杀等,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完)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