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3日05:49 中国青年报 | |||
4月22日上午,记者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何惠宇的陪同下,远距离地观察医院临时建立起来的隔离区:通往隔离病房的通道已临时改道,惟一的入口设在急诊走道尽头,并用屏风隔挡。一般情况下,医院里把守入口的都是保安人员,而现在这里值班的全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其中大部分是党员志愿者。他们6小时一轮换,全天24小时不离岗。医院已将刚刚盖好还未启用的综合楼第七、八层收拾出来,配备了电视等设备,作为直接医治和护理“非典”病人的医护人员的临时生活区。何院长指着门口戴袖章的保卫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也是封闭的 “这次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是我们建院19年来,动用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一次,目前我们举全院之力,医院1/3的医护人员已经投入了这次战斗。”何院长介绍道。3月初,北京出现“非典”病例后,医院立即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非典”疫情专项控制领导小组,下设医疗组、后勤保障组。与此同时,医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和广东防治“非典”的经验,制订了对临床诊断病人、疑似病例、医学观察对象等进行治疗和预防的工作预案。 呼吸内科林江涛主任已连续作战20多天了,自从开始收治病人,他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担任北京市非典型肺炎防治专家组成员,又是医院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组组长。对于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疑似“非典”患者,他都要亲自过问和诊治。在抢救危重病人中,他不停地近距离接触病人,似乎忘记了被感染的危险。他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就像战士上了战场。只要还有一名患者没有脱离危险,我就不能离开前线。”年近八旬的父亲因为椎脊底动脉供血不足住进医院,下肢无力,生活不能自理。林江涛匆匆安排好父亲后,便一头扎进了“非典”病区。他几次都想陪陪父亲,但总是被一个接一个的危急病人留住。而老人的日常生活只能由病房护士照顾。“父亲的病房近在咫尺,可我竟抽不出一点时间看看他……”说到此处,林江涛的眼圈红了。 年近50岁的护士长刘荣玉是急诊科的一名老党员,凭着丰富的护理和管理经验,帮助无数病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防治“非典”的战斗中,她主动请缨,带领23名护士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最前线。已在“非典”病区“隔离”了两个多星期的她告诉记者:“这里不允许家属进入,也没有护工,给病人送饭、送水、取药都是护士干,我们的工作量特别大,穿着笨重的衣帽,戴着厚厚的口罩,一干就是一身汗。为了减少上卫生间的麻烦,我们尽量少喝水。由于任务繁重,我们每天都得到下午两点后才能吃午饭。刚开始几天,一静下来就有人哭。一次,一位护士的孩子高烧不退,怀疑是非典型肺炎,她心里非常焦急,但始终没有提出离开岗位。后来听说孩子的烧退了,大家才长舒一口气。总之,不能提家,也不能提孩子,一提眼泪就止不住。” 何院长告诉记者,一个星期前,医院已将皮肤科、骨科等6个科室关闭,医护人员全部抽调到呼吸内科。截至目前,中日友好医院没有瞒报、外推一个病例,医护人员被感染情况较少,已经收治的患者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死亡。医院日夜赶工,将原来的车棚翻盖成400平方米的临时病房,4天后,将作为隔离区收治“非典”病人。本报北京4月22日电 本报记者王亦君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