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不同是金辩论是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8日04:45 中国青年报 | ||
马少华 昨天看到新华社一篇记者随笔《不同的声音相同的道理》,有一些感触,也想借机在两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把对两会新闻报道的一些感想写下来。 那篇文章要说的话,用最后一段就可以完全表述出来:“这些代表来自不同阶层:有 显然,记者着重留意的是“相同”的东西。实际上,两会上有太多相同的东西:相同的话、相同的观点、相同的立场。这毫不奇怪,这是因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相同的。但是,我认为,两会上最有价值的,可能是那些不同的东西———不是指态度、方式、语言、语音的不同,而恰是“道理”。我们应该认识到,除了“发展是硬道理”和一些已经被实践检验了的其他一些真理,大家的认识都相同之外,肯定还有一些道理是不同的。两会的用意,除了各地、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利益要在这里汇集和平衡之外,还应该包括各地、各阶层人民不同的“道理”、不同的认识在这里汇集和碰撞。不同的东西在一起碰撞,才可能产生新的东西。相同的东西在一起,还是那个东西。因此,代表、委员应该尽量说不同的道理,记者编辑应该格外留意和突出不同的观点。 从这一点看,两会报道中的“不同”还是不够的。 这些年来,随着两会的民主空气日益浓厚,争议之势也在悄然发育着。比如,中央电视台就播出过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上对破产法的激烈争议———正是因为争议,这个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其他法,没有顺顺当当地审议通过。再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几天前透露,《交通法》在九届人大期间仅差一票没有通过,就是因为人们对柴油燃料税的征收有争议。 为什么在常委会或者专门委员会上能够“辩”得起来,而在代表大会或分组讨论时就“辩”不起来呢?我想,有观念问题、有习惯问题,有能力问题、还有制度问题。应该承认,辩论———说服人的确是一种能力,一种议政者需要的能力,许多代表可能还没有这种能力。也应该承认,来自同一个地区、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立场的人,虽有辩论能力也是辩不起来的;一个人只有5分钟发言机会,也是辩不起来的。这就又涉及到会期、代表员额和讨论会组织方式的改革。这就是保障“争议之势”的“争议之制”。蔡定剑先生在《中国人大制度研究》一书中,呼吁建立人大辩论制度,他说,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就提出在将来的代表大会上建立辩论制度。这都同两会更细的议政规则的建立紧密相联,而不仅仅是每人给5分钟轮流发言那么简单。孙中山先生写过一部《民权初步》,认为“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而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一部详尽繁复的议事规则。 我在两会期间看到一篇《评价用手建议用口》的文章,意思是别用相同的“高度评价”来占去宝贵的发言时间,你的“高度评价”以按表决器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率地表达。但是,表决器既不能表达建议,也不能表达争议。表决不能代替辩论的理由是:辩论恰恰是用来争取影响别人表决的手段。所以,国际一些会议的通例,都是先辩论后表决的。没有辩论,表决都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没有给人接受别人观点的机会。 对于代表委员来说,只说出相同的东西,就未尽其言(或者未尽其责)。同理,记者编辑也不能只注意和报道相同的话、相同的观点。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