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前线报道:边防官放过一马 我差点进了伊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7日10:22 环球时报 | ||
本报赴约旦特派记者胡锡进 从约旦首都安曼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有一条公路,漫漫1000多公里。这条路是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的“生命线”,也是约旦获得石油的战略通道。3月11日中午,记者从安曼出发,走上这条著名的公路。出发前,约旦新闻部官员非常肯定地告诉我,约伊边界对新闻记者是关闭的,如果我想闯,肯定在半路被拦回,况且我连约旦记者证都还没拿到,毫无成功希 顺利闯过第一关 这条“油路”果然名不虚传,路上的油罐车非常多,每两辆车中至少有一辆是油罐车。有段时间,除我们的车外,整条路都是油罐车一统天下。油罐车硕大无比,道路又窄,它们呼啸而过时,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我直眼晕。司机说,这些油罐车从巴格达开到安曼要两天,司机跑一趟能挣200美元。他本人就开过,虽然辛苦点,但这算是个挣钱的好活。 在离约伊边界还有100多公里的地方,检查站出现了,很多车被堵在那里。我对司机说别停车,一直往前开。或许是约旦警察没想到里面有外国记者,有一个人还往我们的车上看了看,但没有伸手拦,我们就这样闯过了检查站。 头一次听到称赞萨达姆 过了检查站,我们来到一个名叫罗文施德的镇子。约旦与伊拉克的边界过去曾经穿过这里,海湾战争后两国边界做了调整,现在这里离边界75公里。我们在一家餐馆歇歇脚,顺便给车加油。餐馆老板苏莱伊曼手头上没什么事,就坐到我们桌旁聊起小镇的故事。他说,海湾战争期间,这里满是难民,他常听难民说挨炸的事情。说到这儿,他激动地说,他恨美国,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恨美国,但阿拉伯国家弱,所以只好听美国的。他称赞萨达姆勇敢,敢跟美国斗,是阿拉伯的英雄。我去了科威特、卡塔尔、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这样公开赞扬萨达姆,还是头一回听到。 约伊边境没有军队 给车加完油,我们继续往前行。傍晚5时30分,我们到达约伊边境。约伊边界是我这一路看到的最正常,也最繁忙的边界。天虽然慢慢暗下来,但过往车辆依然很多,看不到任何军队。在伊拉克周边几个国家的边界转多了,战争的气氛成了正常的,和平的景象反而让我不适应。我下车走到边境通道前,几个穿制服的人迎上来。我提出采访请求,他们连连说“不”。我赶紧拿出使馆的证明信。他们看后立刻改变了态度,高兴地说:中国大使馆,中国人,朋友啊。经过请示,我、翻译和司机被一起带过边界通道,进入了里面的办公区。一个领导模样的人接待了我。他语气非常客气,但态度也非常明确。他表示不能接受我的采访。 一招不成,我又使出一招。我请求他们放我到边境的另一侧,也就是伊拉克一侧去。我持的是公务护照,按规定,无需签证即可随时离开或返回约旦。至于伊拉克一方是否接待我,是他们的事。这位官员琢磨了一下我的话,又与同事商量了几句,认为我说的有理。他同意在我的护照上盖一个离境章,放我去3公里外伊拉克一侧的边境通道。这样简单就完成了“合法手续”。我高兴极了,心想今天真是碰到了好人。 我决定和翻译一起搭油车过去,让司机在约旦这一侧等我们。万万想不到,与我们一路上聊得不错的司机突然闹了起来,说他只能在边界等我们一小时,而且要求现在就把100美元车费给他。我一时懵了,万一他拿着钱走了,我们怎么办。我对司机说,可以给他加一倍的车费,但他必须等我们回来。他还是不干。旁边的约旦警察都批评司机不对,让我们别理他。这样僵持了约5分钟。就是这5分钟,把一切都改变了。突然一个50多岁的穿警察制服的官员走了过来。他看到我们感到诧异,我们被重新带进屋子里…… 我们遗憾地离开了边界,连给我作翻译的留学生王长勇都替我难受。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司机为什么要那样做,是怕我们被伊拉克警方扣下回不来,他拿不到钱吗?他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们气得骂了他一路。▲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