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首批撤离伊拉克纪实:机场遭遇刁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3日11:25 新华网 | ||
新华网安曼3月12日 从巴格达到安曼——新华社记者首批撤离伊拉克纪实 新华社记者张兰华 当地时间3月7日清晨6时20分,巴格达全城依然寂静。而新华社派驻伊拉克的三名记者——熊平、刘幼东和我— —在位于曼苏尔饭店的驻地已整好行囊,背上电脑,乘电梯下楼。我们在当地雇用的司机萨米已在饭店大堂等候。继续留守巴 格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龚兵也 去机场路上心绪难平 还是清晨时分,通往萨达姆国际机场平坦宽阔的高速路上行车寥寥。两旁的椰枣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高大挺拔 ,陪同我在巴格达大街小巷奔波了近一个月的司机萨米,此刻更加专注地驾驶着汽车。记者心绪难平:是遗憾,是无奈,还是 留恋? 作为新华社驻伊记者中的首批撤离人员,我们三人将要告别苦苦奋战了40天的巴格达,准备撤到约旦首都安曼,在 那里继续跟踪局势作报道。余下三名记者继续留守巴格达。对于记者来说,战争未打人先撤,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否则何 谓“战地记者”!但我们只能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安排。记者曾向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提出能否再宽限几天,到3月10日再撤 ,但他坚决不同意。在撤离前,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有争分夺秒与时间和自己较劲了。在临行前的一周里,我们马不停蹄 地采访、写稿、办手续,一直忙碌到6日晚。 由于精神一时难以松弛下来,记者疲倦地将头靠在靠枕上闭目养神。不知何时,汽车已停在萨达姆国际机场离境大厅 外。门口的搬运小工马上帮着从车上往下卸行李。待行李车推进大厅,三四个工作人员拦住我们,说要查看护照。他们接过护 照口中却念叨着“巴克什什(小费)”。刚给搬运工付过小费的摄影记者龚兵,手还没来得及从口袋里抽出来,又得掏钱,真 叫人无可奈何。 女士安检室里的尴尬 有人说,萨达姆国际机场是伊拉克“最肮脏”和“最丢脸”的地方。工作人员明里暗里向外国旅客索要小费和礼物早 已司空见惯,但有一条,他们决不会将手伸向本国人。手机在伊拉克根本不能使用,刘幼东带来的手机在入境时被扣在机场。 离境时为取回手机前后折腾了近20分钟,整个手续要转经三人,而每经手一人都要支付小费或送礼品。机场安检并不太严, 但安检手续却十分复杂费时。安检传送带旁,站着三四个安检人员,挨个开箱检查,与其说是进行安检,不如说是故意刁难要 钱。刘幼东的电脑和熊平的数码相机里的电池统统被卸下,说是到了安曼再给他们。 作为女性,记者在女士安检室里度过了令人尴尬而又心惊肉跳的10分钟。里面顶多只有3平米大,记者进去时,一 个胖女安检员正在检查一名阿拉伯女客随身带的皮包。这名安检员见记者进去便马上招呼,记者顺手将随身带的电脑递给她, 但她只是放到一边,伸手要记者肩上的背包。她接过背包熟练地打开拉链,仔细翻看。里面无非是照相机、笔记本和一些随身 用品。她又拉开记者背包里放各种证件和钱包的内侧小袋,先是拿出记者证件问两句,然后拿出钱包。这时,记者心想“坏了 ”,钱包里有记者在饭店结账后剩下的1000美元,还未来得及藏好。根据伊海关规定,出境时每人最多只许随身携带250 美元,否则全部没收。胖安检员在那里一张张地数起钱来,一边问:这些钱是怎么回事?记者说:“是我入境时带的钱,没有 花完。”她问:登过记吗?记者先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登记过。” 这时,旁边一名旅客说:“给她点钱算啦!”记者一听,马上把准备好的一个美元和一个小礼品塞给她。胖安检员一 看,鼻孔里哼了一声。那位旅客又忙说:“多给几个美元,10个、20个的。”“嗨!真敢要啊,”记者心里念叨着。但为 了过关,记者只好从那女人手中要过钱包,翻出一张10美元的钞票递了过去,胖女人这才面带笑容地接过去,连声说“谢谢 ”,就将钱塞到她身边的坤包里。坤包开着口,里面已经有好几张美元大票了。对伊拉克普通职员来说,10美元是相当可观 的一笔钱,他们每月的薪水也不过一二十美元。当然给她钱多钱少,倒在其次,关键是这种“安检”过程令人感觉非常不好。 走出小屋,心里一直不舒服,就像过了一趟“鬼门关”,惊魂难定。 见到伊拉克人举家外迁 偌大的萨达姆国际机场候机厅里,只有四五十名旅客散坐在沙发上,等候乘坐约旦皇家航空公司的这趟航班。自2000 年11月25日约航第一次正式开通安曼至巴格达的商业航班以来,这条航线就成为伊拉克与外界联系的主要空中通道了,目 前每周5次航班。与我们同机的乘客大多是伊拉克人和阿拉伯人,也有少数西方人。他们中间有官员、商人、学者和记者。 客机当地时间8时30分准点起飞。机舱内没有坐满。坐在记者旁边的是两个伊拉克学生。他们是兄弟俩,随父母一 同取道安曼前往迪拜。记者问弟弟阿里到迪拜去做什么。他说,他们在迪拜也有一个家。“那你们在哪里上学?”“在巴格达 ,我上小学4年级,哥哥上高中2年级,”弟弟嘴里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回答说。“那你们还回来吗?”“住一段时间再回 来,”一直坐在一旁摆弄手提电脑的哥哥这时凑过来搭话说。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三位妇女和一位先生,看上去像是一家人。巴 格达的学校2月16日已经开学,这两个学生不去学校上课,而随家人到国外去,显然是为了躲避危机吧。 从巴格达到安曼的飞行时间只有1小时35分钟。飞机平稳降落在安曼国际机场后,出关手续十分简便顺利,到大厅 取行李也没有遇到任何麻烦,也没有受到任何人的任何盘查或接受任何形式的安全检查。一切如此顺利、通畅,就像是来到了 另一个世界。 安曼办手续“受宠若惊” 来机场迎接记者一行的安曼分社首席记者蒋少清和英文记者李骥志早已等候在机场出口处。我们乘坐蒋少清驾驶的奔 驰车,向安曼市中心驶去。望着窗外蓝天上漂浮的白云,望着飞掠而过的景物,望着楼群间飞过的白色鸽群,心里感到一种从 未有过的轻松与舒畅。在伊拉克紧绷了整整40天的神经,直到这时才松弛下来。坐在汽车里,记者就开始用刘幼东的手机向 我驻伊拉克大使等打了一圈电话报平安,同时也报回了我们那一刻的真实感受。为了方便工作,我们到达安曼的第三天就去当 地警察局办理居留手续,前后花了不到20分钟时间,电脑化办公,简便快捷,而且没有支付任何费用,也没有任何人向我们 索要小费。警察局工作人员衣着整洁,都在各自办公室里忙碌着,没有喧哗,大家见面都很有礼貌。随后,我们又去设在约旦 洲际饭店的新闻中心报到注册,办理记者证。一位小姐十分爽快地递给我们每人一张表格,并热情地指导我们如何填写。从进 门到办完手续前后也只用了30分钟时间,又未支付任何费用。我们踏上约旦土地只有短短3天时间,但所经历的一切与我们 在伊拉克的种种遭遇形成巨大反差。其实,事情原本就该如此,可我们反倒一下子觉得有些不适应了。(完)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