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不言退--访香港资深政协委员徐四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0日00:42 人民网 | ||
“看到祖国比以前更加开放、更加进步,我高兴得不得了!”3月3日下午,香港《镜报》杂志社老社长徐四民,乐呵呵地观看着全国政协第十届会议的开幕情景。这位“老政协”从今年起不再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了,从现场参与到遥相关注,可他的神情颇让前来采访的香港某电视台的记者意外:这位老人竟没有一丝惆怅、失落,满脸是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兴奋。 徐老是土生土长的缅甸华侨,也是共和国历史的忠实见证人之一。1949年,35岁的徐四民被邀请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他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一届会期内他先后5次以人民代表的公开身份,从仰光回国,出席全国代表大会,从未缺席。“既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又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现在香港只有我一人﹗”徐老自豪地说。 从1978年起,徐老先后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名副其实是位“老政协”。在其位,谋其政,徐老素以敢言著称。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全国政协一次大会上发了一通“火力很猛”的言,引起广泛反响。消息传到香港,有人说,“有些话在香港都不敢说”,还有人断言“徐四民肯定回不来啦!”可是,徐四民不但好好地回到香港,而且依旧出席政协会议,依然畅所欲言。忆起这段往事,徐老感慨地说:“这正是体现中国的进步和民主,体现了政协的精神!” 徐老“敢言人之所欲言,敢言人之所不敢言”,被香港传媒称为“徐大炮”。但是,这门大炮绝对不会乱开炮。在香港,抨击反中、乱港势力,他炮火猛烈,毫不留情,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在内地,他不仅积极就国家的发展方针献计献策,也主动向中央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港人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几十年来,他就是通过参政议政这种方式来报效祖国的。1999年9月,全国政协纪念成立50周年,徐老曾撰写长文回忆自己参政议政50年的经历。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和中国共产党的50年,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50年。不管是顺境或逆境,当共产党诤友的决心不变!” 今年,徐老退了下来。但是,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学生”在参政议政方面越来越成熟。“离港上京开会之前,杨孙西、张赛娥他们专门来看我,向我请教,听取我的意见。”被徐老视为“大徒弟”的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孙西,在北京一住下,就立即与徐老联系,还留下房间电话,以便及时沟通情况、反映意见。巧合的是,杨孙西所住的套房正是徐老过去每次开会的固定房间。 虽然从政协常委的位置上退下了,但是徐老的嘴巴和笔杆子没有退休,他的思想更没有退休。1977年,刚到香港不久的徐四民,出资创办了政论性月刊《镜报》。如今,《镜报》影响越来越大,而89岁高龄的徐老依然为《镜报》撰写署名评论,还在香港其他报刊上笔耕不辍,一有大事不少编辑更打电话来催稿。徐老告诉记者,他每天上午会客,“三教九流来者不拒”,中午回家吃饭,稍事休息后处理文件,看报看电视,“不了解外界,怎么会有文思?”晚上10点上床睡觉,到了凌晨1、2点钟,夜深人静之际,徐老则起床写稿,伏在案头奋笔疾书。关心时事,关心国家的发展,关心香港的稳定,徐老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3月底,他的3本评论专著将在香港同时首发。 对“老政协”的功绩和贡献,人们不会忘记。几天前,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王凤超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这样评价徐老:“长期以来,徐老为香港的稳定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献计献策,不遗余力,虽遇困难和挫折,但坚定执着、无怨无悔。”坐在台下的徐四民激动地热泪盈眶。(人民网香港3月10日电 人民网记者吴长生 陈少波)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