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顾正龙谈“临阵脱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6日06:24 北京青年报 | ||
顾正龙缘何“临阵脱逃”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伊拉克大战在即,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的首席记者却结束了近七年的超长任期 眼下,美伊战争箭在弦上,第二次海湾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巴格达则成了孕育爆炸性新闻的温床,吸引了各国记者纷纷前往,往往是战火未起,新闻大战已如火如荼。而我作为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的首席记者却结束了近7年的超长任期,回到了祖国北京。这其中的缘由一言难表。 -伊严格限制签证期我死磨硬缠一再留下 按伊拉克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除外交官外,凡常驻伊拉克的外国人(包括新闻记者)居留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伊拉克官方报纸在2000年还曾多次刊登伊拉克内政部下属的移民局要求严格执行伊最高权力机构“革命指挥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外国人在伊拉克居住不得超过5年决定的公告。 我1996年3月抵达巴格达走马上任,照此规定,我应在2001年3月就该离开巴格达。但2001年2月我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通过伊拉克新闻部向移民局提交要求延长居留期一年的申请不知什么原因居然被批准,这使我喜出望外。 一年后的2002年2月,我又如法炮制,先向新闻部发了一个照会,由其给我开具确认身份的支持函再次向移民局提出延长居留期的申请,不料这次得到的答复却是:“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首席记者顾正龙先生必须在2002年3月前离开巴格达,不再延长签证期,谁也不能例外,除非得到总统府的特批”。 而当时的情况是,无论从分社的报道工作角度还是其他方面,我根本不可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离开巴格达,总社也来不及派人来接替我的工作。于是我马上向北京总社报告,并开始为继续延长在巴格达的居留期开展了艰苦的外交活动。首先拜会了伊拉克新闻部长的顾问、新闻局局长(伊拉克通讯社前任社长)乌代先生。乌代答应帮忙,但要求我驻伊拉克大使馆先向伊外交部、新闻部发照会。我立即向张维秋大使报告了这一情况,支持新华社工作的张大使很快就向伊外交部和新闻部各发了一份外交照会,要求伊方协助办理顾正龙的延长居留事宜。 然而移民局的答复还是不行,并强调即便是外交部或新闻部同意,没有总统府的批准还是不能延长。我再次找到了新闻局长乌代,他答应继续帮忙,并要求中国使馆再一次向外交部和新闻部发个照会,然后再报伊拉克总统府审批。他同时建议如果夫人在巴格达随任,总统府批准的可能性就大。为此,我使馆又向伊外交部和新闻部发了第二份外交照会,担保顾正龙的夫人将于近期抵达巴格达。 最后直至夫人匆匆赶到巴格达后,伊拉克移民局才正式为我延长了6个月的签证期。在此非正式延长期内,按规定我每月还要缴纳罚款。 -各国自有高招打游击延长签证 其实,在巴格达遇到这类麻烦的外国记者不仅仅是新华社记者,不少西方记者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美国CNN有线电视台的首席记者也因同样原因多次被迫离开巴格达。在等待总统府审批期间,法新社驻巴格达的首席记者法鲁克告诉我,西方记者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使用一种打游击的变通办法。他说,如果延长申请被拒绝,可以先离开伊拉克,到约旦首都安曼停留2个月后再申请入境签证,这样就又能在巴格达逗留3个月。 这不失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但对新华社不一定适合,新华社在巴格达的阿拉伯文记者仅我一人。最好的办法是尽快派出一个替换我的记者,遗憾的是,新华社内定人选早年在巴格达已经工作过5年,他的签证申请至今未批,总社只好另选他人。由于伊拉克局势日趋紧张,最后匆匆决定先派两个没有在伊拉克工作过的年轻记者。尽管如此,迄今为止我作为新华社驻巴格达任期最长的记者,在目前紧张的形势下离开巴格达多少还是有些遗憾。 -资料- 据伊拉克新闻中心主任HELAL介绍,目前为报道伊拉克危机来到巴格达的临时和常驻的外国记者已近200人。法新社的文字和摄影记者共有7人(常驻记者4人)、路透社8人(常驻4人)、美联社6人(常驻4人)、共同社3人、BBC3人、CNN10人、阿拉伯国家的有AL-JAZEERA(半岛)电视台10人、总部设在伦敦的MBC电视台(老板是沙特阿拉伯人)有5人、黎巴嫩的LBN电视台,海湾的有阿布·扎比和迪拜等电视台的记者。另外,临时来访的记者还有来自美国各大报和欧洲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记者。来伊拉克采访的各国记者都会在巴格达新闻中心主任办公室的墙上贴上自己所在新闻机构的标记以留作纪念,在这个五颜六色的墙上,也有中国的新闻机构,除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国际广播电台外,还有香港凤凰卫视和台湾电视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