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驻伊拉克大使谈四点感受 工作相当刺激惊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4日05:52 北京青年报 | ||
2月22日,水均益专访了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张维秋。张维秋大使自走上外交岗位以后,一直战斗在中东,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巴格达大使馆的生活非常艰苦乏味。夏天天气酷热,吃的蔬菜都没有;春秋蚊虫叮咬,使馆许多同志身上都是疤痕,此外巴格达没有国际航班,进出都要经过约旦坐1000公里的汽车,又累又危险。由于战争威胁不断,馆员不能像在其他使馆一样让亲属来探视,到了年 张大使说,每个来巴格达使馆工作的人都是为了祖国的利益和荣誉,为了一种经历和实现人生价值。巴格达毕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工作也相当刺激、惊险,富有挑战性。谈起在伊工作的感受,张大使总结了四点:一是工作艰苦,情况复杂;二是神经紧张,形势瞬息万变;三是环境特殊,险象环生;四是锻炼意志。张大使更用自己写的一副对联勉励自己和全馆人员:“碧血丹心笑傲刀山火海无怨无悔,高山景行冷对荣辱得失有始有终”。横批“舍我其谁”。 对于前方报道组的记者们来说,吃饭始终是个大问题,报道组记者住的饭店伙食相当差,当地的阿拉伯饭不是大鱼大肉,就是干巴巴的大饼,偶尔吃一顿还挺香的,天天吃真是受不了。大家都觉得,吃来吃去,还是方便面比较合中国人的口味。当然,也有改善伙食的时候,18日晚上,大家来到新华社巴格达分社,就吃到了他们做的肉馅包子。央视报道组的冀惠彦、康锐、陶冶和杨小勇四人一进门就顺着香味往厨房钻,一转眼已是手拿包子,大口吞咽。据冀惠彦“透露”,他一口就吃下了一个包子,然后才问是什么馅儿的。水均益落在了后面,进来后一看这情形,马上开玩笑地喊道:“哎,哎,要注意中央电视台的形象。”不过一听说还有卤鸡翅,他也顾不得形象,飞快走进厨房拿了两只吃起来。 2月22日,水均益在新闻中心遇到了一个非常渴望相见的人,他就是海湾战争时期一举成名的CNN首席记者彼得·阿内特,彼得是新西兰人,他于1962年加入美联社。1966年,彼得由于对越南战争的报道而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之后他继续关注战争和恐怖事件等等。1981年,彼得加入了当时的新兴媒体CNN。在海湾战争期间,他是当时惟一一个留在巴格达的西方记者,在战争冲突最厉害的时候,他更成功地采访萨达姆,是当时惟一采访到萨达姆的记者。后因客观报道了巴格达平民在美国炸弹袭击下的受伤人数,彼得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和军队的责难。 1999年,在五角大楼的暗中支持下,由一些美国退伍老兵发起了一项驱逐彼得出CNN的活动,现在,他作为美国新近成立的电影发行公司CameraPlanet的首席记者和国家地理杂志的特约记者又重返巴格达。一个当年在CNN报道过海湾战争的西方记者,现在还能够得到伊拉克的签证,说明彼得在当年的报道中保持了相对客观的立场。水均益已经和彼得相约进行采访,相信广大观众不日将在《东方时空》中看到彼得的专访。 就在23日这一天,水均益终于找到了他的老朋友———1998年在巴格达采访时结识的出租车司机阿布,一直为阿布担心的水均益说,知道了阿布的下落,他就放心多了。文/央视伊拉克局势报道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