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雷锋与吉尼斯纪录何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4日00:50 北京娱乐信报 | ||
新闻案例 雷锋两项“士兵之最”申报吉尼斯 记者从中国沈阳吉尼斯工作室了解到,雷锋两项“士兵之最”已送交英国吉尼斯总部。这两项“士兵之最”是:雷锋是被创作谱写成诗歌、曲艺、歌曲最多的士兵和雷锋是被冠 专家点评 一种不折不扣的滑稽 报道没有提及申请人的背景,因此,不知道申请人是团体还是个人,是法人还是自然人,抑或是别的什么人。这便使人不好一下子判断其动机如何。但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让“雷锋”其实是想拿雷锋做文章的人去冲击吉尼斯“士兵之最”,是对雷锋所代表的精神价值的有力消解,也给人一种不折不扣的滑稽。 自从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四十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雷锋这个道德符号,曾作出过多种多样的解读,主题不断地变换,比如有时强调他“爱”的一面,有时强调他“憎”的一面,有时又强调他的“钉子”精神、“傻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等,这些解读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作出的但不管怎么解读,都没有离开道德范畴。这一次可真有点出格了,有人竟然把雷锋和千奇百怪的吉尼斯挂起钩儿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 对雷锋精神我们当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甚至可以重新思考和评价雷锋精神,只要严肃认真,在一个话语空间越来越大的开放社会里,这都是可以的。但把“雷锋精神”搞成吉尼斯化的东西,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也是公众的普遍情感所不能接受的。 其实大家都明白,对“士兵之最”和吉尼斯感兴趣的人对雷锋的精神价值并不感兴趣,他们要么是想从中挖掘出可资利用的商业价值,要么是想把雷锋娱乐化,不管是哪种倾向,无疑都是对一种严肃的精神价值的有力消解。为了一个随机性的目的,就随心所欲地选择任何手段,是实用理性的泛滥。张金岭《新快报》 旁征博引 折射出“好人”认同危机 年度的“学习雷锋纪念日”将到,雷锋叔叔的新闻也多了起来,但大多新闻都难免落入每年的俗套,可让“雷锋叔叔”进军“吉尼斯”还是第一次听到——据报道,近日有关部门将雷锋的两项“士兵之最”送交到英国吉尼斯总部,以“雷锋是被创作谱写成诗歌、曲艺、歌曲最多的士兵和雷锋是被冠名最多的士兵”冲击吉尼斯两项“士兵之最”。 让“雷锋精神”去冲击“吉尼斯之最”,且不说违反了雷锋“不事张扬”的品性,哗众取宠的“做秀”恰恰是“雷锋精神”在社会认同空间中“空洞化”和“形式化”的产物;吉尼斯是一种带娱乐性质的世界纪录,且不说将雷锋与这些纪录并提显得多么不严肃,雷锋精神成为“展览”和“观赏”的“吉尼斯之最”才是最值得痛心和反思的——雷锋的“尊严”和“榜样意义”受到了现代社会的挑战。 当某种“高贵精神”或某种被主流奉为“经典”的“价值”失去被民间认同和社会拥戴的“实质含义”后,许多附属在“高贵”和“经典”身上的“形式”就会成为人们热衷追捧的对象,“雷锋精神”就是很好的例证:大家都“认为”雷锋叔叔好,雷锋的行为值得“学习”,但是社会所培养的“道德自觉”很难让自己接触到雷锋的高度,所以,人们就会用一种越来越“形式化”的表示对“雷锋”的“景仰”和“纪念”——“雷锋”的吉尼斯化处理就是一种“纪念”形式。 “最”是一种结果,而“最”的实质才是最有“学习”意义的。而众所周知,“吉尼斯之最”看中的只会是“结果”,只会是有“惊讶意义”和“炫耀由头”的“第一”,雷锋在这种“吉尼斯化”的处理中仅仅成为一个士兵,一个“被创作谱写成诗歌、曲艺、歌曲最多”的士兵,一个“被冠名最多”的士兵——而他是怎样的一个士兵呢?他的道德楷模意义,他的典型作用,他的事迹,都仅仅成为“娱乐”背后鲜为人知的“边缘信息”。 雷锋精神“吉尼斯化”折射出的是“好人”在我们社会中的认同危机,价值认同的“调侃化”、“世俗化”和“娱乐化”是如此的轻佻,“吉尼斯”解构的不仅仅是尊严,还有许多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品质。(曹林) 重点点击 还有什么不能申报吉尼斯? 说到雷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自从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雷锋同志因此而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也因此而成为我国人民精神资源的一部分,比如他学习上的“钉子精神”,他乐于助人的“傻子精神”,还有他的艰苦朴素精神等,雷锋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但把雷锋与吉尼斯世界纪录扯落起来,未免有点荒唐与可笑,用雷锋的两个“士兵之最”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有这个必要吗? 这几年我们的一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申报可谓是如雨后春笋,“盛况空前”,不仅大人热衷此道,就是一些不谙世事的娃娃们也加入其中凑热闹,仅去年有关少年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就有若干起,像什么走钢丝、横渡海峡,去年广西象山县又冒出一个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婴儿,别看这个婴儿刚出生五个多月,可他却能在父亲的手掌上表演“金鸡独立”,还能用手提起12公斤重的水桶!去年10月份,杭州10万人在西湖手拉手,上演了一场“激情拥抱西湖”的“壮观景象”,让西湖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快乐填满,浙江省的诸多媒体纷纷作了“现场直播”。据悉,这次“激情拥抱西湖”的创举也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面对如此众多的,方兴未艾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真有些让人捉摸不透了。 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挑战自然和挑战自我意识的增强,体现了一种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果让吉尼斯蒙上一层无聊的面纱,实在是对吉尼斯的亵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昭示着华夏文明的稀有与可贵,我们拥有世界上其他民族不曾有的东西,随随便便弄几个都可以申报吉尼斯。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推理,雷锋可以申报“士兵之最”吉尼斯纪录,那焦裕禄同志可不可以申报“带病坚持工作时间最长的县委书记”的吉尼斯纪录?10万人拥抱西湖可以申报吉尼斯,那20万、30万人拥抱长城可不可以申报吉尼斯?我们的国人渐渐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吉尼斯情结”,随便弄个由头便可申报“吉尼斯”,有的比谁的头发最长,谁的指甲最长,还有的比谁喝的啤酒最多。反复炒作如此“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什么积极意义可言?它昭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文精神?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未必是件好事,吉尼斯世界纪录亦然。当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层出不穷”,大有贬值之势。我担心有朝一日,我们的同胞心血来潮,突发奇想,甚至把谁蹲厕所时间最长,谁排尿最多当成吉尼斯世界纪录进行申报!这样的“发明”和“创造”不但不会给吉尼斯增光,相反只能给吉尼斯抹黑!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那丰厚的人文内涵,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但这种“纪录”绝不是随心所欲,绝不是“信手拈来”。倘若雷锋同志在天有灵的话,他一定会对他那两个“士兵之最”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说“不”。这种所谓的“士兵之最”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太无聊和没趣了,这种申报根本不会得到雷锋同志的认同。 有人说:雷锋同志没户口,3月里来4月里走。看来要真正留住雷锋同志的“脚步”,还得在诸如社会底蕴和精神层面上下工夫,不要认为弄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能留住雷锋精神,这样只能给雷锋同志的形象带来某种伤害。(李红军) 一家之言 谁让我们变成了好人? 转眼又到了“学雷锋纪念日”,四十年前全民族的道德楷模,进入市场经济后,只是一年象征性地纪念一下,多少是一种无奈。今年纪念中,有人玩出让雷锋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花样,这就叫许多人气愤不已了。逼着道德楷模作秀,达到娱乐效果,真是大不敬。这也提醒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做好人这么难,连学好人也这么难。 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都在倡导“利他主义”,要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学雷锋,做好事,爱党,爱国,爱人民……除了自己以外,爱谁都行,群体越大越好。 这种教育的侧重点,往往在动机上,一定要表现出是这么想的,想得越极端越好。至于能否达到想的效果,则不那么重要。 比如说,天天给母亲买鱼吃,也没人说你一句好,但你要是大冬天光着身子趴在冰上,说是想把冰焐化了好给母亲捞条鱼吃,就会立刻名扬四海。至于能否把冰焐化,你母亲能不能吃上鱼,就一点也不重要了。 像二十四孝这种只讲动机不讲效果的事多了去了,我们见怪不怪,而且自己也免不了编几句瞎话,证明自己是好人。大家心里明白,真让每个人无缘无故地整天想着为别人谋福,真是太难了。非要说,只能编点瞎话。 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达到“利他主义”效果,一点也不难,有一个东西能帮助我们,那就是市场。 在一个充分发达的市场里,每个人并不知道他的行为会给谁带来服务,也不知道谁会需要他提供的服务,更不知道对那些他根本就不认识而正在消费他产品的人会产生什么效果,但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工作。 市场的道德规范能让每个人做出有利于他人的事,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意如此,而是因为这种道德规范让我们采纳的行为方式刚好就有了那种效果。 市场经济规范下的利他主义,再不是道德家说教下的夸夸其谈,带有表演行为的利他主义,再也不是被人追求的目的,而是为人所遵守的规则。 大卫·休谟在18世纪就认识到市场的作用,他说:市场使人们有可能给他人服务却并不表示真正的善意,甚至根本不认识服务的对象,市场还使人有可能为了公共的利益而工作,尽管其他人并不抱有这种目的,这时候,人们在其中行事的秩序,让人一切从利益出发,甚至可以让坏人为公共的利益做贡献。(国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