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地区战云密布 西安外交官留守伊拉克(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2日15:48 华商报 | ||
27岁外交官于海琳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美国加紧向海湾派兵,伊拉克局势日渐紧张,战争一触即发。鉴于目前伊拉克局势日趋紧张,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于2月7日撤出以外交官配偶为主的第一批人员。16日,第二批外交人员也离开巴格达。现在,只剩一个留守组继续坚守岗位,本报记者谢勇强的同学于海琳便是其中一名。昨日,本报记者与留守驻伊使馆的于海琳取得了联系,了解到了巴格达的最新局势。 留守体现国家的存在 知道于海琳留守伊拉克还是通过央视的《焦点访谈》,看到他在接受水均益的采访,才知道他留在了伊拉克。而此前在大年初五我们高中同学聚会时,他还专门打来电话,表达了没能参加的遗憾。没想到在2月7日与2月16日两批大使馆人员撤退后,他仍然留在伊拉克。“留守体现国家的存在”是他作为外交官的承诺。 陕西走出的外交官 于海琳是目前留守在巴格达最年轻的中国外交官。他出生于西安,父亲是西安电车公司二分公司司机,母亲是西光厂工人。于海琳从小在西光子校上学,我和他是高中同学。高中三年他学习优秀,是班里骨干,每年都当三好学生。他喜欢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雄辩的才能让人心服,绰号叫“雷子”,他在班里总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当年分班后我和他一起进入了文科班,而且是同桌。面对高考压力,当时大多数人都沉浸题海中,而他却还是那么喜欢“指点江山”。大家公认他是外交官的材料。后来他报考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我们还为他遗憾,觉得小语种会埋没了他的才能。然而,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于海琳在大学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很快便显示出了在语言和组织上的才能,并当选了系学生会主席。毕业后他进入中联部,处理我党同世界各党派间的联络和交往工作,随后他被派到科威特大学语言中心进修阿拉伯语。回国后在中联部当翻译,2001年9月他被派往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工作。 主动要求留在巴格达 通过网络,我与留守伊拉克的于海琳进行了交谈,也了解到了在第一线的一些大致情况。 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于海琳主动选择了留在最危险的地方。他说,在个人要求后,组织安排他留在巴格达。虽说去年11月6日,于海琳才满26岁,但他在伊拉克大使馆已经工作了两年多,算是使馆中的“老人”了。留守对他来说,是参加工作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他也把这看作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女友,所以没什么牵挂。只是爸爸妈妈总为我担心。我最近几乎每天都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知道这里平安。” 大使馆已做了周密撤离准备 于海琳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他很平静对待留守,“我留下来,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也没有豪言壮语,看同事们离开的时候,就希望他们能安全抵达约旦安曼,毕竟一千多公里的路,很不好走,现在他们都安全到达了,我也就放心了。至于我们,也没有什么可怕的。首先我们做了周密的撤离准备。即使发生意外,来不及在开战之前撤走,我们也能在大使的领导下随机应变。”由于人手少,于海琳一个人要做很多工作:接听电话、为大使安排活动、管理伊拉克雇员,有时间还要帮厨。他说,目前留守大使馆的人员已经试戴了防毒面具和试穿了防弹背心,但外出时他们并不穿防弹衣,对此他解释道:“一是因为我是外交官,开外交车,有保证,二是伊拉克对中国人很友好,另外,伊拉克治安相当好。” 面对危机巴格达平静依旧 于海琳在伊拉克生活了两年,对这块土地已产生了感情,“我对伊拉克绝对有第二故乡的感觉,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这里的人很普通也很朴实,而且对中国人很友好。伊拉克人,现在很可怜,我去过他们的儿童医院和萨达姆医学城,真的是触目惊心呀,小孩子因为贫铀弹的辐射影响,从小就得了白血病或其他怪病,畸形的,谁看了都会忍不住难过的!” 谈到目前伊拉克形势时,于海琳说:“现在巴格达街头平静依旧,伊拉克为备战,已经在一些路口修建了简单的沙包防御工事,巡逻也加强了,晚上巡逻车拉着警笛嗡嗡响。最近据说街上到处是便衣,前一阵子我晚上睡觉时听到过枪响,但就一次。我们目前还可以‘半自由’活动,就是请示以后还能上街,一旦开战,也许只能在使馆内部活动了。” 要做最后撤离伊拉克的中国人 目前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仍然按时上下班,一日三餐正常供应。早上供应稀饭、面包、馒头,中午和晚上则有米饭、肉菜和蔬菜。由于伊拉克货币第纳尔购物贬值,以前最低达到过1美元兑1500第纳尔,现在是1∶2300。2300第纳尔能买半公斤牛羊肉或者一公斤鸡肉。 目前在伊拉克的中国媒体有新华社、央视的几名记者,还有1个凤凰卫视记者。于海琳将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一行从机场接到使馆,以后还要负责他们撤离。由于目前局势越来越紧张,这几天于海琳正在劝水均益他们离开。于海琳表示一旦战争打响,他们要做最后一批撤离伊拉克的中国人。 巴格达与西安的时差是5个小时,我们聊天时,西安已天黑了,而巴格达却是中午。想到在世界的火药桶正有我的一个同学在尽一个外交官的职责,代表中国关注着这块土地的命运时,我不禁为他而骄傲,“老同学,希望你平安,保重!”(本报记者 谢勇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