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中国人撤离伊拉克全程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1日17:40 国际先驱导报 | ||
提要:2月16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完成了第二批共11人的撤离,此前的2月9日,第一批14名撤离人员安全抵达北京。本报记者张淑惠作为第一批撤离人员亲身经历了60多个小时的漫漫撤离路 本报记者张淑惠 2003年2月1日,大年初一,我接到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通知,必须作为第一批人员在2月7日撤离伊拉克。 起点:巴格达,无奈的平静 2月7日清晨7点,我们一行14人离开了中国大使馆。清晨的巴格达是如此的安静,一栋栋小房子在高大的椰枣树下似乎还睡眼惺忪,但我们都知道,将会有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席卷这个城市。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复杂而沉重,因为第一批撤离的大都是家属,而她们最亲的人仍然留在巴格达。虽然车子离巴格达越来越远,但这份挂念却越来越沉。 伊拉克人都知道,战争是越来越近了,但他们也别无选择。几年以来,战争的威胁似乎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们一个雇员贾马尔的女儿,就出生在1998年“沙漠之狐”的轰炸期间,现在小女孩已经快5岁了。贾马尔说即使战争爆发,他还是选择留在巴格达,因为去别的地方也不见得安全,重要的是,他不想离开自己的家。 而此时,相当多的外国使馆已经撤离了伊拉克。 第一站:伊约边界,7小时走过 “千里生命线” 出了巴格达,慢慢地我们就被沙漠包围了。著名的“千里生命线”——沙漠中唯一通向约旦的公路,就绵延在脚下。“千里生命线”建于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两伊战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支持伊拉克的各个阿拉伯国家提供的物资、武器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路运进伊拉克。而海湾战争时,它也曾是多国部队轰炸的目标之一。在1998年的“沙漠之狐”中,撤退的中国人走的同样是这条路。时过境迁,这条耗费巨资修建的公路依然,见证了伊拉克从70年代的黄金岁月到后来的战争和制裁,现在它又准备迎接下一场风暴。 在“千里生命线”中,有一段路面非常开阔,据说建造的时候就考虑把这段路作为战时的临时机场。但现在路面上铺满了乱七八糟的小石块,隔离沙漠的护栏也几乎没有了,看来这里已经很久没人管理了。 “千里生命线”的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叙利亚沙漠。在平坦荒凉的沙漠上,我们看到一条长长的输油管静静的躺在那里,一直绵延到约旦边境。石油,是这个国家的巨大财富,也给两河流域的人们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一路上看到的车辆并没有想像中的多,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其他国家的外交车辆。在一个简陋的加油站旁,我们看到一些伊拉克人正在加油和休息。我大声地对他们打招呼“沙兰姆”,这在阿拉伯语里面是“和平”的意思。大部分伊拉克人的口头语是“和平降落在你身上”,但凄凉的是他们很久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和平了。 当我问他们是否要离开伊拉克时,他们脸上的神情非常复杂,有些尴尬同时也有一丝痛楚。但伊拉克人毕竟还是骄傲的,“不!我们只是带着孩子去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度假,因为现在是孩子们放寒假的时候……”但是此时此景,这话的背后含义彼此都明白——其实有钱的伊拉克人早就逃离了,但对于经济实力一般的伊拉克人来说,约旦的生活水平太高,只能选择消费较低的大马士革作为临时避难的地方。带着全家前途未卜地去另一个国家避难并非易事,可能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在路上看到大规模逃难潮的原因——连年的战争和制裁已经把伊拉克人的家底都耗尽了。 经过7个小时的行驶,我们终于到达了伊拉克和约旦边境。出关以前,司机没忘记在伊拉克境内给车子加满油,因为约旦的油价比伊拉克高出十几倍。两名伊拉克士兵看见是中国人,便热情地和我们挥手再见。这时我心里难过起来,因为自己毕竟是离他们而去。想起仍然生活在这里的许多伊拉克朋友,不知道他们的命运会怎样?我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祝福他们。 第二站:安曼,尴尬的城市 又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撤离的第二站——约旦首都安曼。 安曼,可以说是距离巴格达最近的一个国际城市。虽然同是伊斯兰阿拉伯国家的首都,但他们之间的差异竟然如此惊人!安曼大街上有美国文化的象征——麦当劳大大的“M”标志——而这个标志,标示出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立场。同巴格达不同,安曼很安静,甚至连商业区也显得有点冷漠,巴格达的夜晚都比安曼热闹得多。 我走进一家服饰商店,衣服大都是欧洲货,英语非常流利的老板很热情,但当谈到伊拉克问题时,他脸上显出了尴尬的表情。对于这场即将发生的离自己很近的战争,大部分约旦人似乎都愿意采取逃避的方式。但逃避显然只能是意愿,因为他们毕竟距离这场战争如此之近,每天有大量的饮用水、粮食和其他物品从这里运往伊拉克,同时伊拉克的石油又夜以继日地输送给约旦。 目前,大批外国记者拥进约旦,他们都希望能从约旦取得签证进入伊拉克,但签证控制得非常严格,只有极少数记者才能拿到。拿不到签证的记者也都采取留守的方式,一旦战争爆发至少可以在边境观察报道。 第三站:迪拜,离战争越来越远 走下从安曼到阿联酋迪拜的飞机,走进这个世界闻名的免税机场,明亮的大厅、先进的设施,让我这个在伊拉克待了将近一年的“乡巴佬”着实见识了一番。 迪拜,是全球最大的中转站和自由港之一。在免税商场,名牌化妆品、名酒、名烟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流光溢彩。虽然这里仍然是海湾阿拉伯国家,但我已感受不到半点战争的气氛,只有一本放在角落的《新闻周刊》,封面上萨达姆正告诉人们战争并不遥远,但似乎并没有人注意。 我知道,我距离战争已经越来越远,人们所能感觉到的战争只是来自于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但伊拉克人民正在等待着一场实实在在的、残酷的战争,降临在他们头上。 终点:北京,“终于安全到家了” 2月9日夜,我们乘坐的飞机终于抵达首都国际机场,经过三天的旅途每个人都疲惫不堪。飞机着陆的那一刻,大使夫人感慨地说:“终于安全到家了!”这时候,第一轮撤离工作才真正结束。 现在,时间已经进入了2月下旬,伊拉克局势变得更加微妙和紧张。同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已经于16日完成了第二批人员的撤退,第二批撤退人员共有11人,暂时不会归国,他们将在约旦待命。目前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只剩下7人。据悉,使馆将在2月底按计划进行最后一批人员的撤退,届时,中国外交官将全部撤离伊拉克。同时,在伊拉克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和部分新华社记者也将随队离开伊拉克,但仍然会有3名新华社记者留在危机四伏的巴格达——等待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