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客串”北京西站客运员 亲历检票工作艰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3日22:30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刘铮) 1月23日上午,当记者身着铁路制服与北京西站客运员们出现在第四候车室 检票口时,等待检票的“长龙”顿时跃动了起来。往年记者作为旅客排队时一个劲地抱怨检票太慢,如今面对眼前黑压压的人 群,心里不免有些慌乱:我们只有5个人。 到底检票“手艺”不过关,于是记者站在队伍中负责疏导。为了能让这条“长龙”一 20分钟过去了,近2000人的漫漫长队终于通过。客运员甄桂荣开始搓手,因为在她面前三五米处,通向站台的 大门敞开着,寒风呼呼地往里灌。 如此拥挤,如此艰苦,不知道服务质量会怎样?下午,记者又来到了以老弱病残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第三候车室亲身体 验一把。 记者的第一个岗位是在二楼电梯口“巡视”。这活实际就是佩上“北京西客站欢迎您”的绶带,拿着扩音喇叭,尽快 把旅客疏导到各个候车室,并且回答他们的问题。 “L19在哪候车?” “第七候车室在哪里?” “站台票在哪买?……” 5分钟内,有七八位旅客问这问那,客运员杨京华耐心解答,用手指向每一个目的地,还不时地在扩音喇叭里喊着: “上来的同志请往候车室走,不要在电梯处停留”。遇到老人孩子,她就主动上去说:“你们可以到第三候车室提前上车”。 记者跟着她,很快也“张罗”了起来,可不到20分钟,就觉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 杨京华向记者解释说,第三候车室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从一楼大厅的迎宾员开始,到二楼的巡视员,再到候车室的 检票员,一路引导旅客,特别是老弱病残顺利登车。正说着,一位穿着灰色棉袄、提着两个大编织袋的老汉在电梯口摔倒了, 趴在了编织袋上。杨京华赶紧上前把老汉扶起,记者急忙跟上,帮他拎起编织袋。 记者接着来到了第三候车室内,这里旅客人数较少,而且大多是抱着孩子的父母和老人。记者站到了检票口处,不时 有人跑过来问,我孩子小,能不能从这里先上?客运员王朝昆总是很肯定地说:“没问题”。还有人抱着孩子软磨硬泡,想早 点上车。王朝昆总是好言相劝:“再等会,去早了车门都没开,外头冷”。 一位农村妇女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在离我们最近的椅子上坐着,神情焦急。王朝昆主动上去问:“等哪趟车呢?” “299次怎么还不剪票?” “别着急,再过5分钟就可以上车了。” 开车前20分钟,一位没有站台票的老者执意要送女儿上车,王朝昆还是让他进去了,并允许他原路返回。“买站台 票还要折腾好一阵子,老人家就照顾一下吧”,他这样向记者解释。 就在记者在二楼“巡视”的时候,25岁的客运员李海燕刚刚把一位坐着轮椅的病人送上火车。李海燕说,一位50 多岁的妇女,带着刚刚作完了手术、坐在轮椅上的儿子,要上K151次列车。因为普通检票口不能过轮椅,李海燕先是用直 升梯把他们直接带进站,然后通过平交路口,连续穿过6个站台,把娘俩直接送到车上。一路得到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有帮着 提包的,有帮着抬轮椅过坑凹地的。 17时,已经在北京西站“客串”客运员8个小时的记者离开车站,赶回单位写稿件。迈出西客站大门,记者感到腿 早已僵硬,嗓子快说不出话来,而从早上8点半就开始工作的车站客运员们,还得过一个半小时才能下班。想到这,记者心中 顿时升腾起一股对他们的敬意。(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