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驻科大使馆官员回忆海湾战争中撤退险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9日05:04 北京晨报 | ||
1月17日,是牵动全球的海湾战争爆发12周年纪念日。这场战争是因为伊拉克公然侵略科威特而引发的,十余年过去了,其深刻而广泛的后遗症仍然困扰着世界。笔者当年恰在我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工作,亲身经历了这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不祥的预兆 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一行与伊谈判失败,返科时人人面带愁容,脸色异常苍白和冷漠 1961年科威特独立后,与北邻的伊拉克一直存在着边界和石油争端。为解决这一争端,两国领导人时有互访,但双方互不相让,久拖未能和解。1980年至1988年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在道义和财政上全力支持伊拉克,科伊争端暂被搁置。但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损失约2000亿美元,外债达800亿美元,战后经济十分困难,军事力量却空前膨胀,于是再度提出两国悬而未决的一系列问题。 1990年7月18日,伊拉克领导人和新闻媒体开始公开指责科威特,并向两国边界地区调集军队。萨达姆总统说:“伊拉克用生命和金钱捍卫着阿拉伯世界的东大门,科威特却疯狂地偷采伊拉克边界的石油,这等于是用涂了毒药的匕首从背后戳了伊拉克一刀。” 伊科关系日益紧张。在阿拉伯国家多方撮合下,7月31日,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和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易卜拉欣在沙特阿拉伯西部港口城市吉达举行谈判。伊方坚持要求科立即归还两国边界地区有争议的油田,赔偿“偷采”石油所得24亿美元,一笔勾销伊欠科的200多亿美元外债,并“租用”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99年……科方对这些要求难以接受,谈判当日即告失败。 时任中国驻科威特使馆临时代办的我在收看电视新闻时,注意到萨阿德王储一行一天后匆匆返科,下飞机时人人面带愁容,脸色异常苍白和冷漠。 伊拉克悍然入侵 清晨5时许,刺耳的飞机呼啸声将我惊醒,科威特外交部随即打来紧急电话 8月2日清晨5时许,刺耳的飞机呼啸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直觉到最令人担忧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连忙从床上跃起,推开窗户。外面的枪炮声远近交织,远处浓黑的硝烟翻滚升腾。我立即打开床头的收音机,科威特电台正在滚动播放国防部的一项简短声明,宣告伊拉克军队于凌晨2时悍然入侵科威特,科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抵抗…… 我顾不得换衣服,穿着睡衣直奔楼上,伏案疾书向国内报告这一突发事件的电报。正在这时,科外交部的舒海波司长打来电话:“我向代办先生紧急通报,请您即刻报告贵国政府,科威特呼吁友好的中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常任理事国主持正义,谴责和制止伊拉克的侵略,维护科威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当我处理完这些紧急事务走下楼时,使馆的一些同志正在主楼前观看一架架空投完毕返航的伊拉克直升机。机舱门敞开着,舱内两三个人探头俯视着战火纷飞的城市。 电话铃声又把大家吸引到楼内。驻扎在市郊的我国医疗队报告,他们所在的医院送来了很多伤员,询问外面的枪炮声是怎么回事……这一电话猛然提醒了我,经济参赞处、商务代表处、新华分社和我国13家公司的劳务人员尚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 “赶快打电话给各个部门和公司,”我立即吩咐大家,“文化处负责与留学生联系,把他们接到使馆来住……” 中午,国内的特急通报及时下达至使馆。 亚奥理事会主席壮烈殉国 法赫德亲王率残部边打边退,冲锋枪子弹耗尽了,他又拔出手枪继续还击 科威特是一个君主立宪的酋长国,国家元首为埃米尔。时任亚奥理事会主席的法赫德·贾比尔·萨巴赫亲王是科威特埃米尔的八弟。我国驻科使馆的同志们都尊称他为“八王爷”,俗称“老八”。 8月2日凌晨2时,伊拉克10万大军、350辆坦克和40多架战机长驱直入,不到5时即攻入科威特首都。仅有1万余人的科威特军队寡不敌众。正在军用机场值勤的科军5架战斗机明知难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仍毅然升空迎战,英勇献身。驻扎在埃米尔驻地达斯曼宫、首相府及其他政府要地的军队和军事院校学员们顽强抵抗了两日后亦逐渐平息。仅第一天的战斗,科军就战死600余人,法赫德亲王等6名王室成员亦为国捐躯。 科威特埃米尔和大多数王室成员都居住在海滨的达斯曼宫及邻近的王府。伊拉克大军突破两国边界时,达斯曼宫最先获得了消息。大家从午夜的睡梦中惊醒,老幼妇孺乱作一团。王室主要成员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埃米尔的住处。众人在仓皇中草草决定:“王室成员决不能落入伊拉克手中,大家立即携带家眷逃往沙特或巴林;政府的国防和内政两个部门组织抵抗和善后工作。”时年45岁的法赫德亲王临危不惧,大义凛然,面对众多长辈和长兄大胆地提出:“王室成员都跑掉,今后如何向政府和人民交代?!”沉默片刻后他主动要求留守。他说:“我与伊拉克领导人的关系都不错,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两个正服兵役的儿子也坚持要与父亲在一起。紧急而无奈之下,已经成家的大儿子艾哈迈德护着母亲、弟妹和自己的家人,随大队离开了科威特。 拂晓前后,伊军开始攻打科首都市区各要塞。法赫德亲王手提冲锋枪,率王宫卫队和两个儿子坚守达斯曼宫。他双眉紧锁,棕黑色的脸上布满义愤和仇恨。 伊军从清晨打到下午,达斯曼宫久攻不下,不得不调来坦克助阵。王宫的大门最终被轰塌了,门卫的房子和临时搭建的工事燃起了熊熊大火。伊军乘势蜂拥而入。法赫德亲王率领所剩无几的残部边打边退,最后退至一栋三层楼内。冲锋枪的子弹耗尽了,他又拔出随身的手枪继续还击。这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两个儿子和五六个卫兵。他见一楼会客大厅无处隐蔽,便挥枪高喊:“快!快上二楼!”但他们刚刚踏上楼梯,十多个端着冲锋枪的伊军士兵便冲进了楼内。哒哒哒……几梭无情的子弹响过,奔跑在楼梯上的人全部倒下了。法赫德亲王身中数弹躺在血泊中,他那浓密的络腮胡须依然直挺挺地立着,一双炯炯发光的大眼睛死而不瞑…… 法赫德亲王生前,我曾多次见过他。他那威武神勇的气度和豪爽刚毅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中国十分友好。1989年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经贸、军事、文化各领域全面封锁和制裁时,法赫德亲王毅然坚持并宣布第11届亚运会将如期在北京举行。他牺牲前的一段日子里,仍一直为9月22日即将在北京开幕的亚运会紧张地工作着,私下做了不少亚洲国家的工作。伊军入侵前一周我见到他时,他还要求我们使馆把他将在亚运会开幕式上讲话的结尾三句话用标准的汉语朗读录音,并用英文字母拼音,他要好好地对照练习,要以准确的中国话结束他的讲话。可惜,他的这一美好愿望没能实现。 法赫德亲王壮烈殉国的消息震动了国际社会。当年8月3日,国际奥委会为其志哀并宣告:“法赫德亲王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是令人尊敬的人物。他的逝世是世界体育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 营救新华分社的同志 分社记者吴毅宏开车出去观察情况,刚出门即遭伊军冲锋枪的扫射,汽车挡风玻璃被打得粉碎 新华社驻科分社的8位同志,租住的正是法赫德亲王的私宅,靠近海滨的达斯曼宫。伊军入侵后,这一带是重点攻占地区。2日清晨不到5时,分社驻地周围枪炮声已隆隆灌耳。从楼顶平台观望,海滨大道上已布满伊军坦克和士兵。 晨7时许,分社记者吴毅宏开车出去观察情况。刚出门上路,即遭到伊军冲锋枪的扫射。汽车前挡风玻璃被打得粉碎,子弹从头上划过。吴毅宏连忙弃车往回跑,不慎摔倒在地,霎时又听到一梭子子弹从头顶飞过。当他跑回分社时,才发现腿部和手臂擦伤多处,鲜血流淌而下。 当晚8时,科全国对外通讯被切断。分社的同志们不仅业务工作被迫中断,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次日上午8时30分,我接到了分社的告急电话:“围困达斯曼宫和附近高层建筑的伊军调集了很多坦克和士兵,准备再次发起进攻。双方一旦发生激战,炮火肯定会打到分社楼房……” 电话刚打完,分社所在地区的电话线即被切断。再联系已经不可能了。 使馆办公室挤满了人,我和大家商量如何营救分社的同志们脱离险境。 “我去试一试!”二秘刘卫民主动请战。我非常高兴。刘卫民去最合适,他办事能力强,懂阿拉伯文,又会开车,但战争情况下必须二人同行。我决定:“由管蜀平开车,你们两个一起去。”小管是使馆本部惟一的专职司机,平时是给代办开车,现在被指派完成这个有一定风险的任务。他们很快准备好越野车,9时出发,直奔分社驻地。 马路上一队队急驶的伊军运兵车和坦克正源源不断地开向海滨和沙特方向。以班排为单位的伊军士兵正在海滨一线加紧挖掘壕沟。市区内不停地传来枪炮声,硝烟随着爆炸声腾空而起,缓缓弥漫开。使馆的汽车驶至海滨大道的大水塔时,6名端着冲锋枪、身着迷彩服的伊军士兵朝天鸣枪,拦住去路。刘卫民急忙下车,出示外交官证件,说明来意。 “你们赶快回去!”伊军士兵态度强硬,手中的冲锋枪不时在刘卫民面前晃动着,“这一带属于军事要地,任何民用车辆和行人都不准通过!”刘费尽口舌未能奏效,心中十分焦急。这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恰在此时,一名伊军军官驱车路过。刘卫民抓住时机,上前交涉。军官显露出同情之色,刘赶忙补充一句:“距离很近,半小时可以返回。” “快去快回,一定要在半小时内离开这一带。”军官稍加思索后说。他显然不敢透露即将开始的军事行动。 当刘、管二人把分社8位同志接回使馆时,已是中午12时了。使馆全体同志都为他们平安脱险而庆幸。 领取特许通行证 当我走进伊军司令部时,听到美国参赞的交涉声,一名美国专家在开车逃往沙特时被伊军开枪打死 在伊拉克军事占领下,190万科威特人和近百万外国侨民生活日趋紧张和艰难,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 原伊拉克驻科大使馆实际上成了伊占领军司令部。楼的周围坦克和装甲车林立,荷枪实弹的士兵密集警戒。地下室成为临时监狱,被捆绑蒙眼的科威特人在军警的推搡下时进时出。曾在科威特任7年大使的伊外交部副部长阿布·杰巴尔坐镇这座大楼,有关科威特的一切事务必须由他审批和签字。 为了寻找我失踪的劳务人员,交涉撤离通道,特别是领取每批撤离人员的特许通行证,我曾先后去伊军司令部十余次,而不少次都是在宵禁的夜晚,甚至是电话未预约的情况下,冒着风险前往交涉。根据伊方要求,特许通行证必须由阿布·杰巴尔亲自填写。 8月19日晚,为领取次日我最大一批离科人员的特许通行证,我与司机不得不连夜去伊军司令部。美国驻科使馆军事参赞已经在阿布·杰巴尔的办公室里了。我坐在沙发上,随手翻着茶几上的阿文报纸,耳边传来美国参赞的交涉声:“我们美国的一名科技专家前两天开车逃往沙特,快到边界时在沙漠中被伊军开枪打死……” “司令部已两次照会各国原驻科使团,各国使馆人员和侨民撤离时,必须带特许通行证,并按照指定路线撤离,否则一切后果自负,”杰巴尔毫不客气地回答,“不少印巴和阿拉伯人试图逃往沙特,已经有20多人丧命……” “伊拉克把美国和西方国家视为敌对国家,这些国家的侨民无权领取特许通行证,他们只能被集中押送到巴格达做人质。”美国军事参赞反驳道。 “那也比打死在沙漠中好呀!”杰巴尔反应也很快。 最后双方商定,次日上午由一名伊军军官陪同这位参赞前往出事地点认领尸体。 我屏着呼吸听完他们的对话,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未完待续)(注:作者系中国前驻利比亚大使,时任驻科威特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秦鸿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