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门诊”开张顾客盈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7日00:25 北京娱乐信报 | ||
张凤岭 王巍/摄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信报读者畅谈60件实事 我和爱人都是普通人,平时对法律方面的事情很少关心,也从没和别人发生过纠纷,但是信报的一篇有关法律援助的报道却让我非常难忘。那篇报道写的是北京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一位律师,为了帮助一位补鞋师傅伸张正义,放下手里的案子,从上海赶回北京,来不及放下行李就来到朝阳法院。在法庭上,这位律师义正词严的辩护不仅令旁听者泪流满面, 记者手记 关注司法进程的老知青 我和张凤岭相差20多岁,算是忘年交。上世纪60年代,张凤岭到山西襄汾插队,后来成了襄汾造纸厂的厂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张凤岭辞去厂长职务回到北京,在一家医疗器械厂做了一名普通职工。和张凤岭聊天很容易上瘾,因为他不仅爱谈,而且善谈,他认为,北京的司法行政工作是做得最好的,不仅大气而且细致,很好地推动了北京依法治市的进程。 谢德良 英语法律热线方便外国人 米苏是澳大利亚留学生,刚来北京时,她哪儿都不敢去,原因很简单,不懂中国法律,她怕自己的某些行为不符合法律而受罚。 后来,一位中国学生告诉她,只要拨打电话1600148就能享受英语法律服务,果然,接通后服务人员热情地回答了她的问题。现在,米苏把这个号码告诉了所有认识的留学生。 市司法局局长吴玉华认为,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大批外国人来到北京,为了让他们经商、上学更加方便,去年7月,市司法局开通了这条英语法律服务热线,为在京的外国人提供法律服务。 优秀律师走入居民小区 北京现有律师事务所580余家,普遍集中在繁华商业区,为各种商务纠纷、诉讼及非讼案件提供法律服务。 遇到法律问题,很多市民怕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收费高而不敢请,为了满足普通百姓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去年市司法局推出了《个人开业律师事务所试点方案》。 方案出台后,5家以律师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在居民小区内开业。小区居民遇到刑事或者民事诉讼案时,可以不出小区就能得到代理费用相对较低的优质法律服务。 大学生加盟法律援助 为了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去年11月,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法学院与市司法局签订了为期3年的法律援助合作事宜。 在民事纠纷中,许多当事人收入很低,请不起律师。为此,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师生和市司法局联系,希望为他们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在市司法局支持下,第一批40名大学生签订了法律援助合作协议。大学生们表示,通过合作,不仅可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还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 514万人接受普法宣传 为了让广大市民能够直接和司法人员交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司法问题,市司法局通过举办报告会、普法展览、法制文艺演出等活动,进行普法宣传。 通过宣传,许多市民了解了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了用法律验证自己的行为,很好地遏止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普法宣传声势浩大,共有514万市民直接接受了法制教育。 304个司法所覆盖市区 在本市,一般的纠纷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等都可以在司法所解决,既省事又直接。 为此,市司法局拨款1600万元,用于司法所的硬件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司法所304个,覆盖了94%的行政区域。通州区还试行了流动法律服务机制,以立体形式填补司法所管辖不到的范围。 期待2003 法律门诊对症下药 法律服务竟能像医院一样有“急诊”、“内科”、“外科”,老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对症求诊”,今年,首批法律服务门诊在通州区“开张营业”。 通州区中仓社区工作站变成了大诊室,每张桌子上都立着写有“科室”名称的牌子。门口是“分诊台”,工作人员根据咨询者的情况把他们引导到各“诊台”。“急诊”处理民间纠纷濒于激化的案件;“内科”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外科”则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代理民事、经济等法律事务。 “门诊”一开张就挤满了社区居民,而中仓司法所则当场与三个社区居委会签订了法律服务合同,成为居委会的法律高参。 三区县首开监外服刑 目前,一项重大司法改革正在东城、房山、密云三个区县进行试点,48名刑期过半、表现良好的罪犯走出监狱回到社会服刑。昨天,记者从市司法局获悉,这项措施一旦成功,将向全市乃至全国推广。 监外服刑也称社会矫治,是利用社会资源对服刑对象进行监督改造,不仅可缓解监狱压力,还为罪犯心态的转变提供了有利平台。 这些监外服刑人员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公益劳动,不能随意走出户籍所在区,还要定期学习法律知识,而其他生活则和平常人无异。 昨天,记者在密云县采访时发现,13名监外服刑人员改造态度积极,其中一名表现良好的女犯所在的居委会甚至在为她的理发店寻找店面。 信报记者谢德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