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环球报道:被人体炸弹击中的中国村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31日16:48 21世纪环球报道 | ||
本报记者李子非发自福建莆田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后郑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中国村庄,全村近8000人,绝大多数务农,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地瓜和花生。村民爱看的是电视剧,几乎不看新闻。在出国打工热潮兴起之前,外面的世界几乎与他们毫无关联。 然而2002年4月12日,在遥远的以色列耶路撒冷,随着20岁的巴勒斯坦女青年塔卡塔卡赫身上传出的一声巨响,这个村庄突然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 4名中国劳工在爆炸事件中伤亡,其中遇难的林春美,以及重伤的林金谋都来自后郑村。一个中国村庄以这样惨烈的方式,意外卷入了这场历时最久、规模最大、仇恨最难解的国际冲突当中。 4月26日,遇难者蔡献阳、林春美的灵柩回到家乡莆田。 “机场站满了人,有些我认识,有些我不认识,一个秃顶的外国人站在人群中,非常显眼,他双手合十,脸色沉重。”12月23日,蔡献阳的大女儿蔡雅婷向《21世纪环球报道》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画面。” 蔡雅婷描述的外国人就是以色列驻华公使莫义澜(ILANMOR),他是专程赶来参加蔡献阳和林春美葬礼的。 8个多月过去了,伤痛仍未平息,然而生活也仍在继续。 “回来以后生活怎么办” 12月23日上午,《21世纪环球报道》来到林金谋家中时,林家刚刚得到林金谋即将回国的消息。林金谋的母亲已经71岁,她说,金谋昨天才打电话来说打算在1月1日回国。 33岁的林金谋2001年11月赴以色列务工,在“4·12”事件中,他的左手和左腿被炸断。事故发生后,林金谋昏迷了18天。当妻子李瑞琼和哥哥林金田5月1日赶到以色列时,林金谋刚刚苏醒过来。林金田回忆说:“看见我和弟媳,弟弟还以为在家乡,他说:‘摩托车放好没?一下子来这么多人干吗?来一个就够了。’” 林金田说:“最后得知手脚残废后,弟弟就想回国,他说自己在那边已经是一个废人,‘手脚都没了,还有什么意思。’他说完就把脸扭过去哭起来,很伤心。”林家人告诉记者,林金谋和妻子目前还在以色列医治,假肢已经装上,但只能走动5分钟,而且走路的姿势很难看。此外,林金谋一周要去康复医院2次进行检查。所有费用都是由以色列方面的保险公司承担,每个月生活费用需要4000元人民币。 得知儿子要回国的消息后,林母心情很复杂。她靠着门边说话边抹眼泪:“很快就要见到儿子了,我是既高兴又担心啊,回来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呢?” 林父说,儿子前几年因盖房子欠了五六万债务,家里因林金谋出国务工又欠下了9万多债务,林金谋就是为还这些债才出去的,原打算在以色列务工3到4年,等把债务还了,还可以赚几十万回来养家,“谁知道这么倒霉啊。” 在莆田,举债出国务工不仅仅是林金谋一人,几乎每个初次外出的莆田人都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这些债务曾是他们出国挣钱的动力,但现在都成了压在父母妻子身上的巨石。 “4·12”死难者林春美,出国前也欠下20多万债务。林春美的哥哥林春辉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林春美的儿子还在读书,19岁的女儿因失父之痛,变得有些呆滞,林春美的妻子陈金英身体一直很差,基本上干不了活,“这些债务将一辈子压在他妻子陈金英的头上。” “如果以色列被打败了” 另一位死难者蔡献阳的家在莆田市秋芦镇洪南村,距后郑村不到100公里。 自从儿子到以色列务工后,60岁的蔡献阳母亲蔡丽媛每天都看《新闻联播》,一遇到有关以色列的新闻就很激动。她现在已经知道沙龙,以色列的“总统”,而且还知道那儿在打仗,“经常死人”。 对于丧失了主要经济支柱的每一个死难者家庭来说,摆在面前的首先是生存问题。 虽然以色列方面多次表示将尽力处理好伤亡中国劳工的善后事宜,但在重伤者和死难者家属看来,这些承诺能否持续兑现一直是他们心中的悬念。使林家担忧的是,事情过去8个多月了,有关林金谋人身损害补偿的事还没有最终敲定,而家里的日常生活开支已经难以为继。据林父讲,他们已好几次要求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尽快解决,林金谋也要求以方落实点钱救济家里,但对方称要等林回国后到北京具体协商。 而林春辉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现在每个月都能拿到以色列方面的赔偿。但能不能像承诺中说的那样长期获得,家人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比起他们来,蔡丽媛考虑得更加长远,她说:“万一沙龙下台,谁敢担保法律不会变?”此外,“如果有一天以色列被阿拉伯人打败了,政府被推翻了,那我们的抚恤金和赔偿找谁要去?”蔡丽媛希望以色列能按照中国的做法,一次性赔偿清,“这样我们就没有担忧了。” 对于此种担忧,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有关人士曾专门解答说,以色列法律不会随着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分期支付赔偿也是为了保证这些赔偿能用到该用的地方,但对于一直生活在莆田的家属来说,这些说法都未能平息他们的疑虑。 “管他战争也好,爆炸也好” 然而即使是死亡的威胁,也无法挡住当地人外出务工的脚步。 林金谋的邻居,24岁的林建雄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说,他们家每人3分地,“不出去打工,根本就没有饭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在当地打工,拼死拼活一年也最多能挣七八千元,这种收入要盖房子,要过上好生活是不可能的。而在国外打工,每年都可以挣10来万,比在当地打工强10多倍。 他认为,即使借债10万元,他也愿意出去闯闯,“干个三四年,把债务还掉,还可以赚几十万,要在当地,就是干上一辈子也挣不了这些钱。虽然外出很危险也可能失败,但这个险值得去冒。” 而来自莆田市对外经济贸易局的资料显示,莆田每年有4000多人被输出,该局负责劳务输出的外经科科长蒋青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记者:“去年外派劳务4960人次,劳务创汇3570万美元。明年全市计划输出5250人,在外劳工总数达12600人,创汇3780万美元。” “4·12”事件发生后,外出务工仍是当地的一大政策。蒋青说:“我们依然会鼓励大家‘走出去’,这不但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而且可以提高本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外务工毕竟有大把的钞票可赚,何况爆炸事件是那样的偶然。” 据了解,福建省总共有68家外出劳务的公司,其中有5家可以办理到以色列业务。林春美、蔡献阳和林金谋都是通过福建中福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出去的。该公司总经理石鸿生接受采访时说,公司从1995年开始对外派出劳工,到以色列的目前约有1500人,其中莆田有300人左右,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70%是福建人。不过“从今年9月份开始,已经暂停办理去以色列的劳务”。 在当地,一幢幢小洋楼的拔地而起,也成了年轻人们渴求出国最直接的样板。在林建雄家破旧楼房的旁边,一座小洋楼装饰豪华,在阳光下非常扎眼。林建雄说,这幢楼房的主人4年前到新加坡务工,如今已成为一个小工头,腰缠万贯,“他们每天吃着大鱼大肉,我却整天嚼着地瓜青菜,不出去行吗?” 在该村,渴求出国务工的人远不止林建雄一人。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位年轻村民,他们都有同样的梦想,但没有人知道以色列在哪,对外面的了解也基本上是空白,即使他们的邻居因国际冲突而丧生,以色列的爆炸声依然离他们很遥远。一位受访者说:“我们从来不看新闻,也不知道外面的情况怎么样,只要出去能赚钱回家就行,管他战争也好,爆炸也好。” “4·12”爆炸事件发生后,死难者家属得到了一笔不小的赔偿。在当地,甚至流行着这样的看法:“死了一个,幸福全家。”后郑村一个林姓青年说:“去以色列有什么不好,不出意外可以挣到钱,出了意外也可以为家里挣钱。” (采访过程中得到了《莆田晚报》记者谢伟英的协助,特此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