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在阿拉法特官邸被炸的背景下首次出使中东,进行斡旋。 巴以冲突频频发生。
本报记者张瑾特约记者赵继生
中国中东特使王世杰的中东六国之行,因其责任和意义的不同寻常,牵动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劝和”工作是否顺利?中东问题何去何从?12月4日,在外交部会客厅内,王世杰特使中东归来之后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首次袒露心迹,详细讲述了他斡旋的过程。
中东对中国非常友好
时钟指向下午1时55分,外交部一间会客厅的门缓缓打开,一位老人矍铄地径直走向已在等候的记者,伸出手有力地握了一下,说:“我是王世杰。”
趁着双方落座的空当,记者仔细地打量起了这位一段时间以来被外界予以诸多想象和“神秘”魅力的外交官:他中等身材,略显消瘦,虽已年过花甲却气定神闲,目光炯炯有神。在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大使”二字。
“此次中东之行,我的使命就是劝和。这些国家和她们的人民对中国都非常友好,接待规格也非常高。我去了之后了解了有关冲突各方的观点,对中东的复杂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向巴以等各方转达了相互间的意愿和观点,也向他们表明了中国对中东问题的立场。因此,应该说我完成了预定任务。”王世杰特使直言此行不虚。
王特使说,中东问题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严重影响了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并给该地区各国人民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物质损失和心理创伤。“这一点,我这次亲自去了这个地区之后,感觉更加深刻,因此早日解决中东问题,符合地区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但是,”王特使话锋一转,“中东问题很复杂,国际上各种斡旋方案也很多,实现中东和平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尤其目前有关冲突各方以暴制暴和恐怖活动不断,更加给中东和平进程添加了许多不利因素,但不管怎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抓住,并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
废墟里拥抱阿拉法特
从11月5日到14日,王世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东问题特使身份,先后到访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六国。中东之行的最后两站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一个大院子里,王世杰会晤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大院子周围的建筑都被炸光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工事,院子里堆满了沙包,进去的路很窄。十多平方米的阿拉法特官邸会客室没有窗户,光线暗淡,而且经常停电。
王世杰向记者回忆,早在30多年前他在叙利亚工作时,就已经和阿拉法特相识,此后阿拉法特到中国先后访问多次,也都不忘顺路来向他表示问候,双方见见面,叙叙旧,俨然是一对老朋友。
此次会面,自是别样情景:这对已经相识30多年的老朋友,紧紧拥抱很长时间,彼此间都有许多感慨。尤其是阿拉法特,面临困境之际,一位久别的老朋友不仅给他带来了真挚问候,同时也让他看到了中国参与中东问题的积极姿态,他自然是感动不已。
王世杰说:“阿拉法特年龄长我六七岁,想来也是70多岁的人了,确实也很不容易,我对他还是比较敬重的。我和他讲,人体炸弹等这些暴力活动,不利于巴勒斯坦的民族事业,不利于巴勒斯坦人民,也不利于得到整个阿拉伯人民的支持,只会伤及无辜,增加以色列人民对巴勒斯坦的仇恨,所以必须立即停止。”
中东和平可以期待
以色列同意我国立场
随后,在特拉维夫,王世杰会见了以色列看守内阁国防部长莫法兹。同样,他对莫法兹晓之以理: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和约旦5国都同意将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作为其战略选择,犹太民族很聪明也很勤劳,经济也很发达,为什么不同阿拉伯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长期的地区冲突,不仅让以色列的旅游业大受影响,而且原本发达的高科技产业也受到牵连,中国有句话叫“冤冤相报何时了”,要保障以色列安全,通过武力实行以暴制暴根本不可能实现和平,只有和邻国和睦相处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和平,人民安居乐业。
莫法兹听完“劝”后,点点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向王世杰特使透露,其实以色列人民更加渴望早日实现和平,但首先要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巴勒斯坦必须先停止一切恐怖活动;其二,阿拉法特必须下台。
“我当时告诉莫法兹,阿拉法特已经同意和平解决中东问题,并同意努力让暴力活动早日停止。但对于他提出的第二个条件,我明确地向莫法兹提出了我的观点。我和他讲,我对于‘阿拉法特必须下台’
有不同意见,阿拉法特毕竟是国家选民选举出来的,他已受到巴勒斯坦人民的尊重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而且阿拉法特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温和的领导人,这一点其实是有利于实现地区和平的;即使非要‘下台’,也应该由巴勒斯坦国家内部来决定。”
王特使告诉记者,中国特使之所以在中东国家受到普遍欢迎,就是因为中国在中东问题上一贯的原则和立场是公平公正的,在充分了解了地区冲突的是非曲直之后能够仗义执言,既充分尊重阿拉伯国家合法民族权利,也理解以色列对于安全的担心,并始终强调政治谈判是解决中东问题的惟一正确、有效的途径。
中东和平可以期待
采访中记者问王世杰特使:“中东地区冲突和暴力事件不断,您此去是否也有‘涉险’的成分在里面?”
王特使冲记者笑笑说:“个人安危嘛,家人和朋友们自然都会为我们担心,在中东地区,各种潜在的可能性随时存在,即使不会专门针对我们,但毕竟枪炮无眼,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预料和肯定。不过说实话,在执行任务时我们对所涉身的环境倒也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感觉,没有因为对人身安全的担心而畏首畏尾,让劝和任务打折扣,应该说,我们一行四位同志都很坦然。而且,随行的记者们也表现得很从容,他们的敬业精神也鼓舞了我们,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欣慰,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王世杰说中东之行让他有很多感慨。以色列市面很萧条,昔日的繁荣已成追忆,巴勒斯坦更惨,很多人失业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这种情况下,恐怖活动有时候其实是一种绝望的反应。我说这话不是为恐怖活动辩护,但这正说明中东局势的不容乐观,无休止的冲突和报复只能让双方两败俱伤,自酿苦果,因此,尽快恢复和谈就更为重要和紧迫。我注意到一个迹象,沙龙现在也开始逐渐走向温和。沙龙重新当选后,以色列的《国土报》就认为其当务之急是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这应该是给出一个信号:中东和平是可以期待的!”看得出,说这番话时王世杰的心情并不轻松。
“您会在何时再赴中东?”记者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王世杰特使稍作考虑,答复记者:“肯定还会再去,但目前尚未确定具体的时间,必要的时候,我会随时奉命再次前行。目前我在国内同样和有关各方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就中东问题相互交换意见。”
-链接
我国态度
11月21日外交部新闻通气会内容:中国一贯主张,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早日解决中东问题,这不仅符合该地区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助于中东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国赞赏阿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各方坚持走和平道路的战略选择。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中东地区早日实现和平与稳定。正是本着这一原则,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中东和平事业,从事情的是非曲直出发,在阿以间积极劝和。
王世杰简历
王世杰,66岁,1959年毕业于外交学院,曾长期在西亚、北非地区工作,历任外交部亚非司中东处的副处长、处长。1987年至1990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1990年至1999年,先后任中国驻巴林、约旦和伊朗大使。懂阿拉伯文、英文。2002年9月17日被正式任命为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