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董峻) 农业部常务副部长韩长赋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符合我国国情。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韩长赋解释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也 即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出现买方市场,而我国人均才900美元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低水平过剩。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口过多,农民收入上不去,巨大的农村市场没有活跃起来。
“农村不富,工业发展的空间也受到限制,整个国民经济难以形成良性循环。”韩长赋说。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达到36%,但比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他认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不会很大。这种资源分配格局不改变,农民富不了。
韩长赋说,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商品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打开城乡壁垒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85%以上,也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提供了条件。因此,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也是当前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他说。(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