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张景勇 李薇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那么,什么是科学文化素质,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现状如何,又怎样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呢?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科协和文化部的有关负责人。
据介绍,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它与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一起,构成民族的整体素质,它应当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文盲率大幅度下降,许多地区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肓。我国公民受教育平均时长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普及率以及科学精神、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科协2001年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即1000人中平均有14人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而美国1990年的调查数字就达到了6.9%。
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对此,中国科协将积极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我国公民人人具备科学素质的远景目标。文化部将通过文化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手段创新等,消除一切束缚文化艺术生产力的体制性障碍,鼓励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加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的建设,用先进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