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六大报告诞生记(2)
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六大报告诞生记(3)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 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六大报告诞生记(记者夏林 张宿堂 孙承斌) 2002年11月8日,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中国共产党党徽高悬在主席台上,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洪亮的声音在大会堂里回荡,激起了全体代表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这份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通过无线电波,通过电视荧屏,通过互联网络,从庄严的会场传向全国、全世界,引起举世瞩目,广泛关注。
历史性的盛会,历史性的报告。这份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是怎么产生的?本社记者在采访中追寻了她的诞生过程。
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终都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江泽民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
早在筹备十六大的前期工作中,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党的十六大,将进一步制定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坚定信心,鼓舞干劲,同心同德地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使社会主义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保持高度稳定和强大生机,使我们党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江泽民同志强调:“开好十六大,关键是要抓住两条,一条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一条是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作出回答,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把这两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振奋党心,鼓舞人心。十六大报告就是要完成第二项任务。”
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始终都是按照这个要求进行的。
2001年10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十六大报告起草组,由胡锦涛同志任组长。10月26日,起草组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第一次会议。由此,历时一年多的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正式开始。
党的十六大报告,需要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用以指导新的实践;需要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回答,进一步统一思想,继往开来;需要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规划蓝图,明确思路,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问题的答案,归根到底只能来自广大党员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的新创造、新经验,才能保证十六大报告反映人民的意愿、体现时代的精神。
山西、河北、北京、陕西、四川、重庆……从2001年8月到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党的建设、改革发展、西部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他调查研究的重点。深入企业、农村,来到机关、学校,一次次的调研,一次次的座谈,江泽民同志对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框架和基本思路进行着认真思考。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意见,早在2001年8月,中央就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14个课题组,围绕党的建设、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收入分配等课题展开调研,历时半年。起草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会议,专题听取各课题组的汇报,并进行深入研讨。
2001年11月8日至22日,起草组分成8个调研组,分赴广东、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等16个省区市进行调研。为保证调研取得实效,起草组在出发前向十六个省区市发出了详细的调研提纲。在天山脚下,在珠江岸边,在浦东新区,在西南边陲,起草组的同志在这些地方共召开80场座谈会,914人次参加。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起草组还约请中央20多个综合部门和职能部门就一些专题进行了研究,有些重大专题同时请几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研究,以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
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001年12月,起草组全体会议听取了各调研小组的汇报,集中讨论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讨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会后,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对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对党的事业的发展至关紧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先要鲜明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确定报告的主题。
确立十六大报告的主题,就是确立十六大的主题,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2002年1月14日,经过深思熟虑,江泽民同志召集起草组全体会议,就十六大的主题、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十六大报告需要阐述的重大问题及对起草工作的要求,作了重要谈话。
江泽民同志指出:“十六大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大会的报告要给全党和全国人民以信心,在国际上树立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要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根据实践的经验和发展的要求,对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和全面的论述。”
就是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十六大报告的主题,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
这个主题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人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报告主题的确立,开启了正式起草的大门。2002年1月15日,江泽民同志讲话的第2天,起草组成员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入讨论报告的主题、框架和基本思路。从这一天开始,起草组着手拟定报告提纲。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热烈讨论。40多天的时间里,起草组数次召开会议。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起草组成员反复讨论、集体攻关。数易其稿后,起草组拿出了报告提纲。
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审阅报告提纲后,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如何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机制建设、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斗争、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重要意见。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起草组对提纲进行了认真修改。2002年2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经过讨论,原则同意报告提纲,并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在报告提纲的基础上,开始起草报告。
两个多月后,起草组经过反复修改,写出报告初稿,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5月16日、17日,政治局常委连日审议了报告。
江泽民同志和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强调,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报告一定要充分反映,尤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就业和再就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2002年5月31日,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国省区市和中央部委主要领导干部、军队各大单位的主官参加了会议。江泽民在讲话中对十六大报告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
新华社当晚通过通信卫星网络,向海内外数以千计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播发新闻电讯。“五三一”重要讲话,犹如万里长风,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掀起与时俱进的新潮,获得大家的一致赞成,为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江泽民同志对报告起草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一稿他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修改意见。他常常就报告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找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交换意见。2001年11月到12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四个半天的座谈会,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和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研究,广泛听取主管部门、研究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2002年10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墨西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返回北京的途中,还在飞机上召集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开会,就十六大报告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