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三峡工地11月5日电(记者熊金超)11月6日,中国将首次横断长江三峡,完成世界水利史划时代的截流
,把实现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梦想转入最后的攻坚阶段。
百年梦想,三峡工程成就了一个民族强盛的标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离三峡工地不远的黄陵庙内,至今仍供奉大 禹的神像。大禹借黄牛神力疏通
长江水道的神话,一直为长江两岸人民所传诵。
然而,千百年来,长江洪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长江洪水平均不到10年泛滥一次。仅上世纪30年代的两
次大洪水,就吞噬了近30万人的生命。根治长江水患,成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在长江三峡建坝,“让中国亮起来,让灿烂的三峡明
珠把这个古老的民族照得透亮透亮”的设想。此后,无数的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倾注了心血。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再
伟大的构想,也摆脱不了幻灭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长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使三峡工程再度纳入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然而,国际风云的
变幻和国家财力的贫弱,使一代伟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畅想,最终成了当年全国亿万人民
对三峡迫切而美好的期盼。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给三峡工程的兴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三峡工程计划总投资约2000亿元。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介绍说,尽管工程投资举世罕见,但在国力
日趋强大的今天,三峡工程投资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仍不算大,即使是投资的高峰年也只占10%左右。因此,
中国有足够的国力完成三峡工程建设,也不会因为三峡工程建设而引发通货膨胀。
不屈不挠的科技攻关,三峡工程铸就了世界水利史上的丰碑
中国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修建的这一“巨无霸”工程,须浇注的混凝土强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的两倍,其
高达28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注量,比巴西兴建的这一电站所需的混凝土浇注量高出一倍多。
更令世界瞩目的是,这一工程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在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三峡工程两次截流的
难度均属罕见,设计流量比伊泰普工程还要高1倍以上;而在花岗岩山体开凿的100米宽、170米深的永久性船闸,技术
与施工难度均前所未有;临时船闸须将3000吨级轮船提升130米的升船机,世界上迄今还未曾诞生过。此外,诸如大坝
泥沙淤塞的防治、库区诱发地震的监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均因史无前例而备受关注。
一次次攻坚战役的胜利,一个个世界难题的突破,使堪称世界水利史上丰碑的三峡工程,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法
国、英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世界一流的水利水电和坝工专家。他们在截流技术、大型水轮机组的
招标投标与安装、高强度混凝土的浇注、永久性船闸的开挖等各个方面协作,令三峡工程开创的20多项“世界之最”成为了
全球水利工程建筑业共享的宝贵财富。
“这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美国混凝土专家欧内斯特·米切尔,应邀于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出任三峡
工程混凝土专业质量总监。在卸任回国前曾著文称赞“三峡大坝是一项举世瞩目的最伟大创举”。他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审
慎和务实的民族,中国人民能够建好三峡工程,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审查过程长达70多年,世界上许多最先进的理
念已经溶入三峡工程的设计方案中。”
三峡工程高扬着一个国家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三峡工程自1954年开始论证,到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历时38年之久。
“70年设想”、“50年勘探”、“30年争论”。如果说千百年的民族期盼孕育三峡这个世纪梦想,那么,一浪
接一浪的争论则成了成就这一梦想的襁褓。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设想、论证、研究与决策中,国家最高决策层正是在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反对意见后,成立一个
又一个专家组,对地质地震、枢纽建筑物、水文、泥沙、生态环境、施工、机电、投资估算、移民、防洪、发电、航运、综合
规划与水位以及综合经济评价等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论证。
从坝高210米、200米到150米的建坝方案,再到最终确定蓄水水位为175米,最好地印证了三峡工程决策
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尽管对这一工程的研究,不仅国内的科学界、工程技术界几代人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与心血,就连前苏联、美国、
加拿大等国的不少专家也曾参与了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和咨询工作,所投入的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庞大,在世界工程史上
堪称罕见,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在1989年5月重新编制完成之后,国务院仍聘请163位各个方面的
专家,对这一工程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在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3年后,才交全国人大表决。
谈起这一工程决策中的民主与科学的氛围,从参与设计的学者,到提不同意见的专家,无不感到欣慰和自豪。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林丽韫今年7月视察三峡工程建设后激动地说:“1992年全国人大对三峡工程进
行表决时,我的那一票赞成票没有白投!”
林丽韫愉快地回忆起当年人大表决的情形时说,当时大会将关于三峡工程建设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提供给所有的人大
代表,供大家作出抉择。为了投好这一票,她提出很多问题请专家解答。“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林丽韫说,“三峡工程是
建立在科学决策基础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