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三峡工地11月3日电通讯:引领世界水电建设潮流——记三峡工程的创新之路(记者陈新洲张先国)巍巍大
坝,壁立江左;戗堤伸展,直锁明渠。
自1992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以来,三峡工程已历时十载。这十年,是夜以继日、努力拼
搏的十年,更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十年。
十年来,广大工程建设者不断进行技术、管理、文化三大创新,引领世界水电建设潮流,在万里长江上奏出气势恢宏
的时代强音。
技术创新缔造“三峡纪录”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世界水电建设史被频频改写,一个个曾经令人生畏的世界纪录,因“三峡纪录”的诞生而纷纷作
古。每一项新纪录的背后都凝结着成百上千个技术创新成果。
从1999年到2001年,三峡工程连续三年刷新混凝土浇筑量世界纪录,“三峡纪录”是原世界纪录的1.7倍
。如果用已浇筑的混凝土砌一道宽、高各一米的墙,从三峡工地到北京可以打一个来回。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
师张超然说,若按照原有技术,我们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施工强度,从混凝土的配方、塔带机的运用、保温措施的采用到仓面
的设计与组织,我们已形成一整套混凝土浇筑技术体系,经权威专家组的鉴定,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混凝土浇筑质量事关大坝安危。最初,质检员、监理人员现场记录的数据有时候并不能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于是,
一种“掌中宝”式的智能盯仓器被研制出来。盯仓器可将混凝土浇筑工序模块化,对数据进行现场记录、分析。利用盯仓器,
施工人员和质检人员能立即判断所浇混凝土是否合格。这种“电子眼”看着大坝一天天长高,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质量。
被称为“长江第四峡”的永久船闸,施工过程中创造了十几项“世界之最”,集中在边坡和直立墙开挖、高边坡的稳
定等方面。承担任务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开挖土石方达4000万立方米,若砌成宽、高各一米的墙,可绕地球赤道一圈。他
们还安装了4200多根锚索和13多万根锚杆,把石壁和隔离墩牢牢锁住,这些锚索和锚杆孔洞的总长相当于地球直径。
在武警水电部队,流传着“一个小发明,工效翻三番”的故事:去年,武警官兵针对生产实际,用一个直径50毫米
的钢管焊接起一个长约1米的M型支架。利用这个不起眼的小支架,在船闸闸室边墙止水结构模板的安装中,原来需要三个人
两天才能干完的活,后来两个人一天就可以轻松完成。
从学界泰斗、工程大师到初出茅庐的青年技工,从集成式的技术体系到貌似微不足道的小创造、小发明,三峡工程技
术创新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正因为如此,一项项“三峡纪录”才会让世界水电界对中国同行刮目相看。
管理创新构筑“三峡模式”
如今,左岸大坝巍然矗立,永久船闸调试完毕,导流明渠截流合龙在即。三峡工程已完成了三分之二,整个工程预计
比原计划少花200亿元,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能确保实现“千年大计”。明年将如期实现初期蓄水、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
电三大目标。按原计划,明年有两台机组投产发电,从目前情况看,明年四台机组投产发电已有把握。
早在动工之初,国务院就决定用市场经济机制建设三峡,经过近十年的工程建设实践,三峡工程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
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运用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为代表的管理机制日趋完善,被业内
人士誉为“三峡模式”。
三峡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说,三峡开发总公司不是行政指挥者,而是项目法人,对工程筹划、筹资、组织施工、
生产营运、还贷等进行全程管理,这样有效地把责、权、利统一起来,有利于控制进度、质量和投资,不像计划经济时代,搞
好建设就走人。我们现在是借贷时就考虑还钱,建设时就考虑营运,装机时就考虑运行,凡事未雨绸缪,对未来负责。
招投标制使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三峡集中,使全国最精锐的施工队伍大展身手。坝区方圆15.28平方公
里汇集了17家主要参建单位,合同是维系三峡工程参建各方的纽带。三峡总公司在合同的基础上创建了协作管理机制,让业
主、施工、监理、设计和管理服务各路大军,竞争中讲协作,协作中有竞争。
曾在三峡工地担任监理的美国专家迈克·迈克林说:“中国文化中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然而,我在三峡工地上却看到
制度的力量,有了这么先进的大型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我相信中国人定能建好三峡工程,创造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彩诗篇。”
目前,“三峡模式”正被法国电力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
文化创新铸就“三峡精神”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被誉为“当代大禹”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
在工地一住就是9年。他主持的设计优化科研项目,为国家节省投资1亿多元,国家奖励的数万元奖金,他全部捐给了水电建
设和水电职工。
青年工人田海涛,得知自己身患白血病后,仍主动请缨,把生命的最后4年献给了三峡工程。挖掘机机长廉振江三次
推迟婚期,5年共开挖80万方土石,被称为“三峡愚公”……
百万移民以自己的付出,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注入了新的内涵。不少西方记者认为“这是一道难解的教
学题,政府将很难说服移民”。然而,事实表明,绝大多数移民主动为国分忧,让出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带着浓郁的乡
愁迁移到陌生的环境,创造新生活。“为国家舍小家,为国家建新家”,已成为移民文化的主流。
百万移民和万余建设者创造了人间奇迹,也树立了“三峡精神”:“为我中华,志建三峡”是其精髓和核心;“公平
竞争,团结协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坚持创新,追求一流”体现了价值取向;“甘于奉献,超越自我”定位了人格品质。
三峡总公司党组书记李永安说,三峡是全国人民的三峡,“三峡精神”将和“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
精神”以及“抗洪精神”一样,会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明渠截流前夕,75岁的潘家铮院士诗情满怀地说:“十年辛苦不寻常,再次截断滚滚长江后,巫山云雨,尽入仙囊
,每年流经三峡的4500亿长江来水,将被科学地调度、拦蓄和渲泄,千秋万代发挥防洪、通航、发电的效益。几代中国人
的梦想将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