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到历史的坐标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从十五大到今天,不仅是广东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更是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两个万亿元和世界级制造基地
今年以来,广东捷报频传:去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全国率先破万亿元,达到1 0556亿元,占全国GDP总量1/10强。与此同时,广东的个人储蓄存款也率先超过了1万亿元。
这两个标志性数字,显示了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一马当先尽领风骚的态势。广东GDP、税收、外贸等多项经济指标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去年又创新高,全省可支配财政收入达1700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东经济发展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等种种不利因素,但“九五”时期全省GDP年均增长仍达10.3%,“十五”第一年的去年达9.5%,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广东的GDP已超过希腊、埃及、南非、以色列、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与印尼差不多;外贸出口额达到954.26亿美元,超过俄罗斯出口总额,是印度的两倍。
广东经济的迅猛发展绝非偶然。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全球视野、超前意识,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效果。
目前,一个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世界级制造基地已经在广东初现雏形:沿着珠江,东面从广州到深圳,包括广州、东莞、惠州、深圳,以电子技术为主,产品主要有彩电、电脑、电话机、手提电脑、程控交换机等;西面从广州到珠海,包括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以机械制造为主体,产品主要有空调机、电冰箱、洗衣机、洗碗机、微波炉等。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广东第一经济增长点。从前以服装、玩具加工著称的珠三角,已变成全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深圳高新技术区、广州国际生物岛、珠海科技创新海岸、东莞软件工业园、惠州化工科技城、南海信息市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产业形态,如雨后春笋散布在南粤大地上。199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8亿元(按产品统计),2001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846亿元,增长了3倍多,居全国第一。
进入21世纪,以金融、物流、信息、资讯等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增强了广东在国际上的吸引力、提升了广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至2001年5月,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逾一半在广东落户。
四年内城市化水平提高近一倍
很多外地人到广东旅行,都惊喜地发现,近几年来广东城市间、城乡间的穿梭大巴如同城市公交车一样密集和便捷,广东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着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达到高度的城市化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进入有史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和水利工程项目,广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立体交通网络已在广东基本形成。广东先后完成了三茂、广梅汕、京九广东段以及广深复线等铁路建设和改造任务,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051公里。截至去年底,广东公路总里程达10.4万公里,比1996年底增加近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00公里,比1996年底的714公里增加一倍还多,公路密度达58.4公里/百平方公里。
通过银行贷款和集资办电的模式,广东发电总装机容量由1996年的2608万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185万千瓦;发电量也由1996年的927亿千瓦时增加到2001的1225.99亿千瓦时。无论装机容量还是年发电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广东电信业实现了全省城乡电话程控一体化;建成了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通信手段为主的大容量信息传输体系,在全国率先拉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序幕。到去年底,广东移动电话用户达2416万户,互联网用户437.5万户,电话普及率57.26%。宽带网络初具规模,广州、深圳两城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之一开放宽带接入驻地网市场。
电信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广东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趋势。
至1999年底,广东城市数达54个,建制镇达到1551个。城镇数量和密度居全国各省前列。1996年底,广东的城市人口为2098万人,城市化水平30.4%,而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0年11月1日,全省城镇人口约为4752万人,城市化率已达到55%,短短四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一倍。珠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达72%。
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城市群战略目标,广东开始规划珠三角城市间快速轨道交通线网。
今年10月11日,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第一条线路广佛线开工。广佛线同广州地铁的第一、二、三号线都连接,2006年底建成通车。到时佛山市民到达广州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中心区,可以便捷地通过换乘地铁来实现,时间不到50分钟,这个水平低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城市内部交通的时间控制线。
规划中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包括两条主轴、三条放射线、两条联络线。线网规模总长度约为560公里,将把珠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城市连在一起。届时,居民在珠三角地区出行将如同一个城市一样便捷。
经济发展给城乡居民带来实惠
工业化、城市化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广东人正实实在在地感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家庭汽车热”正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不断升温。今年上半年,广东汽车销量猛增43.7%,主要购买者是城镇居民。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94台。其中,东莞、深圳和顺德三个城市每百户家庭分别为20辆、14辆、13辆,已超过国际通行统计惯例每百户10辆的汽车普及时代标准。
2001年与1992年相比,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84元增长到104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08元提高到3770元,广东人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据省统计局的统计,2001年广东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分别为38.23%和49%,比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分别下降了18.97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更低,深圳为27.6%,东莞为31.2%,顺德为31.9%,佛山为34.5%,惠州为36.5%,珠海为37.1%,中山为39.6%,广州为40%。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评估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水平,30%以下为最富裕。
从1998年开始,全省开始实施了以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山区投资环境的“两大会战”。短短几年间,全省原来不通电话的816个村全部通了电话;原来不通邮的51个村村村通邮;原来不通广播电视的54个村村民看上电视节目;新建的5093公里公路通向了山区各个行政村,使305万山里人与外面世界相连。
此外,近年来,广东还狠下决心解决群众的“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打官司难”等“四难”问题。统计表明,全省去年发放的3.1亿元低保金,使全省53万多人享受到低保;从1998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拿出3亿多元基本生活保障金,为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先后出台的60多个促进再就业的政策文件,使67.4万名下岗职工走上再就业的新岗位。
这些实实在在的关心,使全省人民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深切地感受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记者郑君)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