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围堰、截流施工中,“戗堤”一词作为专业术语被频繁使用。一般地,“戗堤”的解释是:在水中修筑的、有一定长度的土石防水建筑物。它是围堰体内受力结构的主体,在保持围堰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
戗堤一般用石碴料填筑。当第一车石碴材料沿围堰轴线倒入江中,围堰工程施工就正式开始了。随着石碴材料的不断倾入,江河中就形成了戗堤,戗堤不断地向江河的中部进发 ,即所谓的“进占”。当“进占”到一定的程度,就在江中形成了“龙口”。显然,“龙口”处江水的流速、水深,随着戗堤的不断“进占”而增大,截流工程也越来越显得惊心动魄,在这种条件下,无疑加大了戗堤继续“进占”即截流的难度。当戗堤最后“进占”到将“龙口”截断的时候,截流施工就完成了。
在截流时,如果龙口的水深过大,戗堤的堤头就会很高。这样,从很高的堤头向龙口抛投的材料不能一次滚到坡脚,而在堤头坡中停滞,当在坡中停滞的石碴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极易造成戗堤坍塌,从而会危及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在三峡工程二期截流施工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技术难题。当时,“龙口”水深高达60米,这是世界水电建设史上最大的截流水深。在做截流试验时,模型最大的一次坍塌垮下去的面积竟高达300多平方米。折算到施工现场,堤头大概要坍塌10多米长。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科技人员经过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平抛垫底”的技术方案,即事先在“龙口”处填投材料,以降低“龙口”水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截流成功后,工程技术人员还要在戗堤上加抛石碴料和其它材料,使围堰达到设计断面和设计高程。之后,进行围堰防渗等一系列后继工程,使得围堰做到基本滴水不漏,整个围堰工程才算大功告成。(于翔汉)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