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19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敏、刘刚、令伟家 告别神女,走出巫峡,我们“三峡库区截流前”报道组便来到鄂西门户巴东县。巴东地处长江三峡中段,与重庆巫山、奉节等地一样,境内重峦叠嶂,沟壑万千,首府也是一座典型的山城。
站在长江北岸向南看,一座初具规模的移民新城跃入眼帘。林立的高楼顺着山势层层叠叠,从左往右,大体可分为五个片区;三座现代化的高架桥连接起来的沿江道路,像一条 彩练把分散在江边的城区串在一起。
“三峡移民搬迁,机遇千载难逢,可以说巴东县城在近5年内是每年跨越十年。”谈起城市搬迁,巴东县人大常委会专门负责城迁的副主任孙德记无比感慨。他说,以前的巴东县城仅有一条街和三个巷子,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城里的1万多居民都住在山坡上。每逢赶场日,这条不足1公里长的独街上人车混杂,拥挤不堪。当公共汽车鸣着大喇叭蜗牛般地爬行过来时,人们就只好往街两边的房屋里挤,当地居民形容当时的情形是:“车来了,车来了,人们就往墙上跑。”所以,当时人们就给巴东城取了个别名叫“扁担街”,嘲讽这所谓的县城不过是一条像扁担一样细长的直街。
“扁担街”前临长江、背靠悬崖,“人挤人,屋挨屋,屋上加屋”的确是其真实的写照。老县城已经没有丝毫发展空间,只够吃饭的县财政也根本拿不出钱来突破困窘。人口多地盘小,不但城市工商业经济始终上不去,无业居民想摆个摊点赚点小钱都没办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母亲河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终于给巴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首先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拉开了巴东城市建设的序幕,接踵而至的三峡工程,更是吹响了巴东城旧貌换新颜的冲锋号。国家大批的资金投入、各种优惠政策等,都给这座老城注入了无限生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孙德记介绍说,渴望发展的巴东人紧紧抓住机遇,围绕文化旅游、港口贸易、建筑博览、土家风情等四大特色塑造自己的新形象。在短短的几年里,他们已经征地400多公顷,建起了一座库区新城,其规模是老县城的10倍以上。特别值得巴东人自豪的是,新县城里已建成8条宽阔的道路和5座大桥,穿行其间,可谓四通八达。“扁担街”的“雅号”终于成为历史。
据孙德记介绍,巴东县城所在地地质条件相当恶劣,与重庆巫山、奉节一起被称为库区的三个“难兄难弟”。目前在这里已经发现了5个大滑坡体,其中位于城里的黄土坡滑坡是三峡库区四大滑坡之一。为此,巴东人依山就势,创造性地把新县城修建成5个功能定位不同的小区,不仅有效地回避了地质灾害问题,还给城市的合理规划和进一步发展留足了余地。
巴东新县城近期规划为5万人,远期规划将达到9万人。目前二期水位线下的160多家单位、企业和470多户居民,都已按照规划全部搬迁到位。搬迁前属于关破企业的巴东烟厂,在迁建中获得新生,不但新增就业岗位500多个,每年还给政府创造1300万元的税收。三峡酒厂、县水泥厂等也大打移民牌,实现了绝处逢生、东山再起。最令老百姓高兴的是,县城里绵延13公里的主干道,为他们摆摊设点创造了条件。新城还未完全建好,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个体营业执照的就有1.4万人,比以前的300多家翻了近50倍。
记者在街头采访了几位巴东人,他们都喜滋滋地扳着手指头给记者“数落”新城的好处:街道长了、宽了,出门坐车方便多了,做生意也有地方了;以前的木板板房子不安全,现在的框架式楼房既牢固又整洁;城市大了,噪音小了,还有绿化广场,空气也好多了……(完)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