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9月18日电武陵古镇看新生新华社记者刘刚令伟家陈敏
店老板邓大鹏把记者让进新楼,介绍说:“这就是我的新家”。
老邓位于武陵新场镇的新居有500多平方米,二楼一底。全家6口人住楼上,楼下开了个餐馆。由于地处闹市,生
意还不错。老邓告诉我们,修楼花了18万元,国家补偿了他4万 多元,划了一块宅基地,他在信用社贷了6万元,再加上平
时的积蓄,修成了这栋楼。
长江边的重庆万州区武陵镇,位于万州(原四川省万县市)上游37公里、石宝寨下游5公里处。老场镇曾经是远近
闻名的水码头和繁华一时的商埠。北周时期在此设源阳县,有记录的历史达800多年。近年在这里发现了三座古城遗址和多
个文化遗址,其中有一个商代的文化遗址和唐宋时期的制砚作坊,说明古镇的历史比文字记录还要悠久。
由于位于海拔175米水位线下,古镇属三峡库区100多个全迁集镇之一。记者在这里采访时,老镇正在被拆掉,
居民都像邓大鹏一样,搬到了新镇。
在武陵老场镇,老邓靠码头开了个馆子,虽然远近闻名,但一年总会被洪水折腾两、三次。1981年和1987年
的大洪水,都上了屋顶。老邓掰着指头给我们算帐,这三年他已经搬了两次家,每搬一次得花千把块钱。以后再也用不着搬了
,老邓松了口气。
武陵大部分居民都有和老邓一样的感受。武陵的老镇像它的历史一样充满沧桑感,小镇的基本格局由二弧三纵的古街
组成,青瓦粉墙的传统民居夹杂着一些简陋的灰楼,街道不足两米宽,曲里拐弯,不到0.4平方公里的镇子塞了1万3千人
。据镇里的老人回忆,20世纪80年代,这里才用上自来水。
武陵镇党委书记吴小川告诉记者,武陵紧紧抓住机遇,把移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用移民补偿资金搞
好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用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建房,出让土地后,再把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武陵新镇依然临江而建,分两个片区,上半区五横三纵,下半区四横一纵。新场镇占地是老场镇的3倍。新镇保留了
河街风格,从新建的码头向上,是一坡12台240级的石板梯道,沟通了镇子的上下两部分。与老镇狭窄的石板街不同的是
,新镇每条街机动车辆都能通达,路网总长近7公里。两条20米宽的主街道,宽阔笔直,两边还设置了阅报栏、垃圾站、果
皮箱和水冲式厕所等。
吴书记告诉记者,新镇总建筑面积已达50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近50平方米,还新建了码头、车站、水厂和
日处理2400吨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成了容量为5000门的程控电话,34个频道的加密电视。镇上还新修了
60个床位的中心卫生院,48个床位的敬老院。
在镇上经商的吴现民对记者说,搬家后他感觉到最大的变化是洗澡。以前洗澡只能下河,冬天就惨了,现在想什么时
候洗就什么时候洗。以前到万州进货,只能坐船,上坡下坎很不方便,现在公共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镇上每小时都有发往库
区各地的公共汽车。
走在略显空旷的街道上,吴小川告诉记者,武陵镇受淹的土地一共有5800亩,修新场镇又占了1800亩。对于
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少的武陵,这无疑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道难题。出路就是利用移民迁建打好的基础,推进农村城镇化。他告
诉记者,新镇有1500多个门面,为发展前店后厂的加工业奠定了基础。
新镇有一条农民街。据介绍这里集中了200多户、1700多名进城的农民。韩远孝是附近禹安村的农民,以前主
要靠种蔬菜、水果为生,儿子们在湖北、广东打工。老人在镇里修了一栋房子,召回了学厨师的小儿子,在镇里经营餐馆,生
意还不错。老人告诉我们,他所在的村有70多户人家,只有两户留在了农村,其余的人都进了镇。
记者的感觉是,现在武陵新镇的规模和市政设施几乎就相当于北方一座挺像样的县城了。三峡工程给库区带来的变化
的确是翻天覆地。(完)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