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要求住在旅馆里的中国人撤离。(美联社图片)
巴以冲突愈演愈烈,自杀性爆炸、伤亡、报复、侵占这些字眼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各大报刊的头条上,电视上的画面更是充满了血腥:坦克炮口转动,直升机在轰炸,自杀性爆炸现场伤亡者血淋淋的身体……所有这一切都刺激着观看者的神经。居住在以色列或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都能切身体会到巴以冲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变化。目前仍在巴以地区的不少中国人当然也能感受到不断升级的冲突所带来的冲击。那么,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心态如何呢?记者对很多在以色列和加沙地区的中国人进行了采 访。
巴勒斯坦:加沙地区惟一的一名中国记者撤走了,只有中国驻巴办事处主任在坚守
目前,巴勒斯坦自治区有两块地方,即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因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部设在加沙,因此,中国驻巴勒斯坦的办事处和新华社的记者站也都设在了那里。但现在加沙地区的中国人已为数不多了。
可能是由于加沙地区位置特殊的原因,那里经常遭遇以军炮火,环境非常危险。早在18个月前,巴勒斯坦发生巴人起义后,大部分中国人,包括中国劳工、记者和中国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办事处的人员,就纷纷撤离回国了。但据说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刻,居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姑娘嫁给了一名居住在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人,使人不禁佩服她的勇气和毅力。看来,爱的力量能战胜一切。现在加沙已基本上没有中国劳工了,连最后一名新华社驻加沙记者小杜也于3月14日撤到了新华社驻耶路撒冷分社。那次撤离,也是在中国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办事处主任吴久洪的亲自护送下,经过重重检查才得以成功撤离的。
现在,仍留守在中国驻巴办事处的仅剩下办事处吴主任、司机和机要员。在这3人当中只有吴主任一人懂外语,所以他现在身兼数职,连给巴人颁发签证这样的事也要由他亲自做。记者在和吴主任通电话时,关切地询问他:“能感觉到危险就在身边吗?”他回答说:“当然,尤其是以军轰炸目标离办事处不远的时候,能看到阿帕奇直升机在头顶盘旋,发射导弹,然后是被击中地点火光冲天的场面。但对我来说,这已司空见惯了,只是有时晚上因为飞机的轰鸣声而睡不着觉。”事实上,吴主任他们的处境的确艰难,厨师走了,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得自己做饭。更糟糕的是,加沙地区经常断水断电,而且一断就是十几个小时。据从加沙地带撤离的中国人说,加沙的马路都是土路,而且水都是咸的,做饭都不用放盐,十天半月能喝上一次淡水就不错了。矿泉水对那儿的人来说简直是奢侈品。
以色列:战地记者最危险
与巴勒斯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以色列的中国人还是不少,因为这里并不是巴以冲突的主战场,所以战争气氛相对淡一些。尽管这里相对巴自治区而言安全多了,但驻以色列的中国记者们也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目前,中国有4家新闻单位在以色列设有记者站:光明日报和科技日报驻以色列的记者在特拉维夫,新华社几名记者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住在耶路撒冷。相比较而言,在耶路撒冷的危险比较大。现已离任回国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关娟娟曾对记者说,去年12月1日耶路撒冷发生自杀性爆炸时,她离现场仅10余米,爆炸碎片就在自己身边落下,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今年3月中旬,拉马拉打得正凶时,我曾问新华社首席记者明大军:“你去拉马拉采访吗?”他坚定地回答:“当然去了。”当问到记者采访时有哪些保护措施时,明大军说,文字记者什么保护措施都没有,但摄影记者就必须穿上防弹衣了,因为他们离现场最近,干的是玩命的工作。据说,记者们的防弹衣有限,一般都是记者站给配的。
的确,在炮火纷飞的非常时刻,记者们仍坚守在此,在第一时间里向国内发回准确真实的报道真是不容易。可以说,所有在以色列的中国人中,记者们面临的危险最大,工作也最辛苦。
中国使馆加强安全保卫
如果说驻以色列的战地记者是最危险的话,那么,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相对来说则是比较安全的一个地方了。
特拉维夫是现代第一个犹太城,也是以色列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尽管以色列宣称耶路撒冷为首都,但为避免争议,世界上与以色列建交的国家基本上都把使馆设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特拉维夫,中国使馆也不例外。尽管国际法中规定,战争中的各国驻外使馆是不被攻击的对象,但据记者了解,为了以防万一,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的工作人员也做好了各种应急准备。虽然还没有人打算撤离,但为了加强安全保卫,使馆最近新换了更坚固的大门,也储备了很多矿泉水、罐装食品,每人还配备了一个防毒面具,以备不时之需。由于常有公共汽车爆炸事件,使馆人员外出禁止乘坐公共汽车,并随时携带手机以保持联系。
虽然使馆做了各种防范措施,但使馆工作人员国内的家人却在为他们的安全担忧。3月31日海法自杀性爆炸事件发生那天,使馆教育处的陈教授接到了他夫人的国际长途,第一句话就问:“你在哪儿呢?安全吗?”他连忙回答:“我在家里,我挺好,没什么事。”他夫人仍不放心地问:“家里怎么那么吵呢?”陈教授告诉夫人,他住所附近有个公共汽车站,所以特别吵。一番解释之后,陈教授的夫人才放下心来。
台湾留学生走得只剩一人了,大陆学生还不想走
在以色列,大概有3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等学习希伯来语、犹太文学、水利技术和沙漠治理等专业。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冲突的影响呢?
希伯来大学本校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区斯科普斯山上,但其中一个校园却位于新城区以色列议会附近。在此留学的中国学生说,他们很少去超市买东西,尤其是前一段时间,一名年仅18岁的巴勒斯坦少女在耶城西区一家超市拉响炸弹,炸死了超市保安和一名17岁的以色列女孩之后,他们就更不敢去超市了,担心遭遇自杀性爆炸。加上学业紧张,以色列物价又高,他们很少出校门。我认识的一位来自台湾的在希伯来大学念博士的女孩说,现在她是在以色列留学生中的最后一个台湾学生了,香港学生也快走光了,但大部分中国内地留学生还不准备回国,他们觉得还是学业要紧。事实上,有近1/3的内地留学生把家属都带到了以色列,有的甚至还把孩子带来了。
国内家人催促他们回家
除此之外,以色列还有一些中国内地单位代表,公派医务、教学人员和生意人等。由于巴以冲突的升级,这些中国人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除了每周去小市场买菜外,其余时间基本上呆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就连街上的咖啡馆和专卖店也很少光顾。自从特拉维夫很多中国人常去的小市场附近的咖啡馆发生自杀性爆炸后,中国人每次去买菜都有些提心吊胆。来自北京的吴大夫告诉记者,她自己倒不太害怕战争,但她家人非常担心她,父亲和女儿老打电话催她回国,远在美国的妹妹也三番五次地打电话让她赶紧回去。吴大夫说,她与学校的合同就要到期了,学校有意续签,但她说什么也不会再呆下去了。吴大夫还告诉记者,一些中国人由于害怕自杀性爆炸,买菜也只到阿拉伯人的商店去,因为巴勒斯坦人也是阿拉伯人,不会炸阿拉伯人的商店。看来,尽管中国人早晚要回国,但在以色列的这段岁月将会成为他们永久的回忆。本报驻以色列特约记者钟敬东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