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在采访穆斯塔法大使时,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祖国局势揪心地痛 摄影/本报记者 程铁良
本报记者陆纯报道记者昨晚8点50分从报社出发前去采访巴勒斯坦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里尼。大使先生此时并没有在使馆内,而是在位于北四环附近的使馆新闻处内紧张工作。他说:“这里有方便的资讯,包括电话、网络、传真等,与国内和外界联系更方便。”
巴勒斯坦使馆新闻处在北四环健翔桥附近的一处商住楼的三层。记者从电梯间出来,就看见了新闻处敞开的大门和明亮的灯光,所有的电视、电脑全都开着。对这里所有的工作 人员来说,这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萨法里尼大使穿着一件黑色的衬衫,两个袖口的扣子都敞开着,头发微微有点乱,因为一天的忙碌和紧张,他看上去有一些疲惫和忧郁。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大使先生用很短的时间对自己进行了“修饰”,套上了一件羊毛背心,打上了领带。
“到现在,今天我已经和阿拉法特通了两次电话。一次是在下午,一次是在晚上。”巴勒斯坦国内局势的变化一直在大使先生的视野之内,从以色列军队进入拉马拉、包围阿拉法特官邸到阿拉法特隔壁的房间起火、阿拉法特拿起武器与警卫一起战斗……
在与阿拉法特的电话里,大使先生听到了隆隆的枪声,这让他觉得揪心地痛。他说,虽然自己身处一个和平的国度,但巴勒斯坦国内局势的变化却让自己天天生活在紧张的状态之中。“和每一个普通的巴勒斯坦人一样,我忠诚于我的国家,忠诚于阿拉法特。”
昨天一整天,大使一刻也没有闲着,除了与国内保持联系外,大使还积极地与中国政府进行联系。“我们在中国的留学生、商人和工作人员都来到使馆,强烈要求明天返回祖国,回去维护国家的领土。”
对于以色列发动的进攻,大使认为这除了加深仇恨外,没有别的好处,“只会将巴以地区拖进战争,离和平越来越远”。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萨法里尼大使一直在重申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待巴以冲突,国际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他说,把国力、军事力量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以同样的标准来对待,这是否公正?以色列是世界上第5号军事强国,拥有核武器,但是巴勒斯坦人民却手无寸铁。他呼吁国际社会应该尽快对以色列的进攻采取措施。
面对巴勒斯坦国内不断恶化的局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萨法里尼大使的眉头一直紧锁着。大使相信,“国际社会一定会对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采取措施,不会让巴勒斯坦孤立地面对以色列的进攻。”说到这里时,记者看到他的眉宇间闪过瞬间的笑容。
结束采访已经是深夜10点半了,大使先生说,夜里他会回到大使馆和那里的工作人员共度不眠之夜。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给了记者,并说:“你可以随时与我联系。”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